如何界定生产销售假药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常见情形有哪些?

来源 : 法驻云小编 166人阅读
导读: 生产销售假药行为是指未经许可生产或销售假冒伪劣药品。该行为若达到刑事立案标准,主要取决于药品的危害程度、销售额以及行为人的主观恶意。常见情况包括无证生产销售、冒充品牌药品、销售过期药品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生产销售假药属刑事犯罪,公众一旦发现应立即举报。

如何判断生产销售假药行为是否达到刑事立案标准

一、生产销售假药行为的定义及危害

生产销售假药行为,指的是未经许可制造并销售不符合药品标准的药品,这种行为严重危害公众健康。假药不仅不能治病,还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我国对生产销售假药的行为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制。

二、刑事立案标准的判断

生产销售假药行为若达到刑事立案标准,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药品成分不符:药品中非法添加禁用成分或超标添加限用成分。

2. 销售金额:生产销售金额达到一定数额,具体标准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状况有所不同。

3. 造成人身伤害:生产销售假药导致用药人健康受损或死亡。

涉及上述任一情况,且情节严重,就构成犯罪,公安机关将依法立案处理。

三、相关法律条文列举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规定:生产、销售假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关于办理药品类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明确了生产销售假药涉及的金额、情节等具体标准。

总之,生产销售假药行为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权益,一旦达到刑事立案标准,将面临法律的严惩。公众应提高警惕,从正规渠道购买药品,共同维护药品安全。

遇到法律问题,马上免费在线咨询,3分钟极速回答
输入您的法律问题,一次提问多位律师解答
马上提问
声明:以下内容由本网站结合政策法规整理发布,若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可联系法驻云官方客服举报。
法律咨询
提问
如何界定生产销售假药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常见情形有哪些?
来源 : 法驻云小编 166人阅读
导读: 生产销售假药行为是指未经许可生产或销售假冒伪劣药品。该行为若达到刑事立案标准,主要取决于药品的危害程度、销售额以及行为人的主观恶意。常见情况包括无证生产销售、冒充品牌药品、销售过期药品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生产销售假药属刑事犯罪,公众一旦发现应立即举报。

如何判断生产销售假药行为是否达到刑事立案标准

一、生产销售假药行为的定义及危害

生产销售假药行为,指的是未经许可制造并销售不符合药品标准的药品,这种行为严重危害公众健康。假药不仅不能治病,还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我国对生产销售假药的行为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制。

二、刑事立案标准的判断

生产销售假药行为若达到刑事立案标准,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药品成分不符:药品中非法添加禁用成分或超标添加限用成分。

2. 销售金额:生产销售金额达到一定数额,具体标准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状况有所不同。

3. 造成人身伤害:生产销售假药导致用药人健康受损或死亡。

涉及上述任一情况,且情节严重,就构成犯罪,公安机关将依法立案处理。

三、相关法律条文列举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规定:生产、销售假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关于办理药品类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明确了生产销售假药涉及的金额、情节等具体标准。

总之,生产销售假药行为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权益,一旦达到刑事立案标准,将面临法律的严惩。公众应提高警惕,从正规渠道购买药品,共同维护药品安全。

在线咨询
最快10秒应答
真实认证.海量律师.专业解答
接入律师
“平台精选本地律师为您提供服务”

声明:以下内容由本网站结合政策法规整理发布,若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可联系法驻云官方客服举报。

更多刑事辩护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