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在民法典侵权责任中,过错责任是核心原则之一。它要求责任人在行为时应当预见其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并据此调整行为以避免损害的发生。当行为人因过错造成他人损害时,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二、认定标准
1. 主观过错:行为人是否有故意或过失的心态。故意指明知行为会导致损害仍实施,过失则指应当预见而未预见或疏忽大意导致损害。
2. 行为违法性:行为是否违反了法律的规定或社会公序良俗。
3. 损害事实:是否造成了实际的损害结果,以及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判定依据
1. 相关法律条文:《民法典》中有关侵权责任的规定,如侵权责任构成要件、免责条件等。
2. 证据:包括证人证言、物证、鉴定意见等,用以证明行为人是否有过错、行为的违法性以及损害事实。
3. 法官裁量:法官根据法律规定和案件实际情况,对过错责任进行裁量,确定责任大小和赔偿数额。
四、相关法律条文列举
1.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三条:被侵权人对同一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在我国法律体系中,过错责任的认定和判定是结合主观过错、行为违法性、损害事实以及相关法律条文、证据和法官裁量进行的。这一制度旨在实现公平与正义,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