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来聊个职场上常见但大家又有点摸不着头脑的话题——
签了保密协议后,如果泄密了到底要赔多少钱?
想象一下这个画面:
你入职时签了一堆文件,其中就有份保密协议,但根本没细看。
后来换了工作,不小心和老同事聊了点前公司的项目进度,结果竟被起诉索赔几十万?
这时候你肯定懵了——原来随口一句话这么贵?
别慌!今天法小云就带你搞懂:保密协议违约金的那些“坑”和“防坑指南”。
知识点一:保密协议违约金到底怎么算?
保密协议不是“空头支票”,它的违约金一般受三条法律管着:
1️⃣ 《劳动合同法》第23条
用人单位可以约定违约金,但仅限于两种情况:
• 员工违反保密义务
• 员工违反竞业限制(比如跳槽去对手公司)
2️⃣ 《劳动合同法》第90条
如果员工泄密给公司造成损失,公司可以要求赔偿
(哪怕合同里没写违约金)
3️⃣ 《民法典》第584条
违约赔偿上限≈实际损失+可预见的利益损失
(比如公司因为泄密丢了一个200万的订单,那200万就算基础金额)
看点案例更懂法
👉 真实案件:前员工泄露客户信息,被判赔12万
张某把老东家的客户联系方式给了新公司,导致老客户大量流失。
法院认为:虽然合同里约定了50万违约金,但公司实际损失约10万,最终判赔12万(实际损失+合理支出)
👉 程序员带走代码,反赔了3年工资
李某辞职后带着原公司的软件源代码创业,被起诉索赔150万。
法院调查发现代码开发成本80万,加上维权费用,最终判李某赔偿98万。
三个重点记好了
1️⃣ 合同里写的金额≠最终赔偿额
就算协议写着“泄密赔100万”,法院也会看公司实际损失来调整
(但注意:竞业限制违约金一般按合同金额执行哦!)
2️⃣ 没写违约金≠不用赔
只要公司能证明损失,照样能追责
(比如客户流失造成的利润下降、维权产生的律师费等)
3️⃣ 两种特殊免责情况
• 被迫签的“霸王条款”(比如“离职后永久保密”)可能无效
• 商业秘密已公开的(比如公司自己把技术公开了)
遇到纠纷怎么办? 搞定这三步
⬇️ 第一步:看合同+留证据
• 翻出保密协议,重点看违约条款和保密范围
• 保留能证明“没泄密”或“泄密没造成损失”的证据
(比如微信聊天记录、邮件、项目时间线)
⬇️ 第二步:主动协商
别等公司起诉!可以尝试:
• 出具书面承诺书保证不再泄密
• 协商降低赔偿金额(建议找律师帮忙算合理区间)
⬇️ 第三步:法院见前的最后防线
如果公司狮子大开口,记得你可以:
• 要求公司提供实际损失证据
• 主张违约金过高(超过实际损失30%就算过高)
• 找司法鉴定机构评估泄密造成的真实损失
法小云特别提醒
签保密协议时一定要睁大眼看清这三点:
✅ 保密范围是否具体(比如写清是技术图纸还是客户名单)
✅ 违约金是否合理(年薪10万却约定赔偿100万要警惕)
✅ 保密期限是否有限制(普通员工终身保密可能无效)
遇到纠纷也别慌——
先用协商争取最低代价,必要时找专业律师分析合同漏洞。
法律不是用来吓人的,而是帮咱们守住权利边界的!
希望这篇能帮你在职场少踩雷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在评论区召唤法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