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界定生产有害食品罪的犯罪标准?
外卖吃到发霉的菜、辣条里掺工业盐、奶茶用过期原料……这些新闻总让我们心慌慌:"卖这种食品的人,是不是都该坐牢?
其实,法律早就对这些黑心商家亮出"红牌"——生产有害食品罪。但到底怎么界定"有害食品"?跟着法小云往下看,下次买菜更安心!
先看法律这杆秤
办案主要依据两个"武器":
1. 《刑法》第144条
明确定义了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三个关键点:
掺入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
或明知原材料有毒仍使用
或明知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仍销售
简单来说,往酸辣粉里加罂粟壳(典型的非食品原料),或用病死猪肉做腊肠(明知原材料有问题),都算犯罪。
2. 《食品安全法》
第三十四条列举了13类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比如:
超过保质期仍翻新出售
用非食用物质加工的肉制品
致病微生物超标的凉菜
法官到底怎么判?司法案例拆解
案例一:香酥鱼变"毒鱼
某作坊用工业染料把劣质鱼染成金黄色,5人中毒。法院认定:工业染料明显属于非食用物质,老板明知故犯并获利,构成生产有害食品罪,判刑7年。
案例二:"长寿"咸鸭蛋
小摊贩误用含亚硝酸盐的工业盐腌蛋,但能证明自己确实不知盐有问题。最终认定为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罪(刑期更轻),而非生产有害食品罪。
由此看出:是否"明知有害"直接影响罪名轻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案件要重点查账本、通讯记录——就是要看老板是不是"睁眼做坏事"!
三个自保锦囊:消费者必看
① 留证快三步
立即拍照拍视频(保留食品与包装)
留好消费凭证(电子支付记录也算)
及时就医并保存病历
② 举报有窍门
别只说"东西难吃",要明确指向安全风险:
➔ 肉眼可见的发霉/异物 ➨ 拨打12315投诉
➔ 吃完后头晕呕吐 ➨ 同时拨打120和110
③ 起诉不麻烦
登录"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按指引上传:
1. 被告信息(营业执照或摊主身份证号)
2. 食品照片与检测报告
3. 医院诊断证明与收据
你可能想问
Q:网购三无食品怎么追责?
A:保存聊天记录和快递单,直接起诉平台+商家,《电子商务法》规定平台有连带责任。
Q:超市把临期食品改标签算犯罪吗?
A:若只是涂改日期但尚未变质,可能只是行政处罚;若已经变质还销售,可能构成犯罪。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界定生产有害食品罪的犯罪标准?】的实用指南。如果您遇到类似情况需要专业帮助,点击下方"立即咨询",平台有10万名律师在线响应,从保留证据到起诉执行,一对一指导每一个法律步骤。食品安全不容妥协,您的权益我们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