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培训保护中家长的法律权利与义务是什么?
孩子报班被忽悠,退费总被踢皮球,机构突然跑路,孩子隐私泄露……这些糟心事,您遇到过吗?
现在的家长动不动就被贴上“鸡娃”的标签,但其实大家不过是想为孩子选个好未来,孩子开开心心学知识,家长却总要提心吊胆踩“雷坑”。今天法小云就和大家聊聊,在未成年人培训这件事上,法律的“盾牌”到底如何保护咱们的权益,咱家长又要有哪些“法律基本功”?
一、法律撑腰:家长有这6项权利!
别慌,国家早替咱们想好了!以下这些权利,可都是白纸黑字写进法律的:
1. 选机构的知情权
《民法典》第496条说了,机构得把课程内容、费用、退费规则等全部提前说清楚,藏着掖着算违约!
案例示范:北京王女士给孩子报了某英语班,机构承诺“随时退费”,可真要退课时却要收30%手续费。法院判决:机构隐瞒退费规则,需全额退款!
2. 退费“后悔药”
没体验就交大额学费?警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6条明确,消费者对不公平格式条款有说“不”的权利。
实操秘诀:签合同时,见到“缴费后概不退费”“最终解释权归机构”这种条款,直接划掉并拍照留证!
3. 不想学了?别硬撑!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6条说,机构不得强迫孩子接受教育服务。孩子明确拒绝课程时,家长有权合法中止合同。
4. 孩子的安全大于天
上课场地安全吗?老师和工作人员有没有犯罪记录?《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要求:机构必须排查安全隐患,拒绝聘用有暴力、性侵等前科的人员。
5. 隐私保护别忽视
机构拿孩子的照片打广告?盗用信息推销其他课?《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9条规定,未经家长和孩子同意,机构不得随意使用个人信息。
6. 遭遇侵权,投诉有门
遇到纠纷别憋屈!《民事诉讼法》明确,家长有权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向法院起诉,甚至申请冻结机构财产防止跑路。
二、家长的义务:这3件事必须做到位
权利多了,责任也得跟上。法律为了保护孩子,也对家长提了要求:
1. 别当“甩手掌柜”
报班前,家长得亲自看资质、查场地、试课程,绝不能只听销售吹牛。
法律依据:《家庭教育促进法》第20条,父母有责任引导孩子选择与其身心匹配的培训内容。
2. 留心合同每一条!
扫码就签约?大错特错!合同里的课时费、请假规则、退费流程,必须逐条确认。
惨痛教训:上海李爸爸没细看合同就签字,结果孩子因病缺课5节直接被扣光课时费,法院认定“家长未尽审查义务”,只能认栽!
3. 孩子的感受不能丢
孩子哭着说不想上课?别急着骂他“不努力”。《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0条强调:不得强迫未成年人参加超出其能力或兴趣的培训。硬逼可能违法!
三、遇到坑怎么办?3步自救指南
1. 事前预防:先做这3件事
查资质:登录“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输入机构名称,看是否合规;
留证据:试听课全程录音,合同每页拍照;
选支付:学费别一次性交超3个月,优先用信用卡或第三方平台支付(方便后续追讨)。
2. 事中发现侵权:直接出击
退费纠纷:先找机构书面协商(别口头扯皮!),协商无果就拨打12315或12345投诉;
隐私泄露:联系平台删除信息,向网信办举报(网站:www.12377.cn);
人身伤害:立即报警,保留医疗记录、监控视频,后续索赔时可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3. 事后追责:法院见也不怕
起诉不用等!小额纠纷(1万元内)可走“简易程序”,最快30天结案;
机构跑路?上“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老板信息,直接起诉股东个人。
四、法小云说
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何况还关乎孩子的未来。法律的武器虽好,但咱也得先擦亮眼睛、管住冲动消费的手。
如果您遇到了培训机构退费难、乱收费、甚至侵害孩子权益的问题,别一个人硬扛!点击文章下方的【免费咨询】按钮,10万名律师在线等您提问,3秒匹配擅长教育纠纷的专家,帮您精准维权,护住钱袋子和孩子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