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法小云~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既重要又有点小复杂的话题:我们去医院看病时,如果觉得治疗效果不理想甚至出了问题,该怎么判断是不是医院有责任呢?
先举个生活里常见的例子吧!
邻居张阿姨去年做手术,结果伤口反复感染住院两个月。她总念叨“医生当时要是认真点就不会这样了”,但又不知道是不是医院真的有过错。这种纠结,相信很多朋友都遇到过吧?
医疗过错不是“我觉得”就能认定的
法律上的“医疗过错”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1. 医院在检查、诊断、治疗过程中存在违反规定的行为
2. 这个行为直接导致了患者的损害结果
就像炒菜不放盐肯定难吃,但得先证明厨师确实忘了放盐,还要证明菜难吃确实是因为没放盐——医疗过错的认定也是这个逻辑。
法律给了我们三把尺子
根据《民法典》和《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判断医疗过错主要看三点:
第一把尺子:诊疗规范
《民法典》第1221条说得很明白:医务人员如果违反诊疗规范,就算没故意害人,也要承担责任。
举个真实案例:
2019年某医院给孕妇接生时,没有按规定观察胎心变化,导致新生儿窒息。法院判决医院承担70%责任,赔偿58万元。
第二把尺子:注意义务
《民法典》第1218条要求医务人员尽到“与当时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简单说就是:医生有没有用常规方法治病?有没有考虑患者的特殊情况?
比如糖尿病患者做手术前,医院没查血糖就直接开刀导致感染,这就属于未尽到注意义务。
第三把尺子:结果关联
最关键的来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司法解释》第四条规定,必须证明医院的过错和患者的损害有因果关系。
举个反例:
王先生手术后大出血,但调查发现是自身血管畸形导致,医院操作完全合规,这种情况就不能认定医疗过错。
遇到问题怎么办?五步走攻略
1️⃣ 完整保存证据
立即复印全套病历(包括门诊记录、检查报告、用药清单),注意要加盖医院公章。现在很多医院提供电子病历下载,记得同时保存电子版。
2️⃣ 初步咨询专业医生
带着病历找三甲医院同科室专家做书面咨询(注意不是重新看病),专家意见书能帮你看清医院是否存在明显过错。
3️⃣ 三种途径选着用
• 和医院协商:适合损失较小、责任明确的情况
• 申请医调委调解:全国各地都有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免费且专业
• 直接起诉:记得在知道损害结果1年内提出
4️⃣ 最重要的鉴定环节
起诉后法院会组织医疗损害鉴定,这里要注意:
• 选择司法鉴定机构(卫健委下属的医学会鉴定可能偏向医院)
• 准备好2000-5000元鉴定费(最终由责任方承担)
• 鉴定过程通常需要3-6个月
5️⃣ 赔偿金额心中有数
医疗过错赔偿主要包括:
医疗费(凭票据)
误工费(需单位出具收入证明)
残疾赔偿金(需伤残鉴定)
精神损害抚慰金(一般不超过5万元)
真实案例启示
2021年杭州中院判决的“胃癌误诊案”特别有参考价值:
李女士因胃痛就医,医院只做了普通检查没建议胃镜,八个月后确诊晚期胃癌。法院认为医院未尽到谨慎注意义务,判决赔偿后续治疗费的40%。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医院不仅要治疗已发现的疾病,还要对可能存在的风险给予必要提醒。
法小云特别提醒
• 封存病历要趁早:最好在怀疑有问题时就提出,防止病历被修改
• 理性看待鉴定结果:约有60%的医疗纠纷鉴定不构成医疗损害
• 律师费可协商风险代理:很多律师接受“胜诉后再付律师费”的模式
如果看完这些你还是拿不准,不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 医院的治疗步骤和常规做法差别大吗?
2. 出现的损害结果是不是这种治疗常见风险?
3. 如果换家医院,医生会采取相同处理方式吗?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判断医院在诊疗过程中的行为是否存在医疗过错?】的相关回答。如果你正在经历类似困扰,别着急,点击下方咨询按钮,10万名专业律师在线接单。系统会智能匹配擅长医疗纠纷的律师,一对一帮你分析病历、梳理证据,用法律武器守护你的健康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