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辩护专题
法驻云刑事辩护专题,涵盖法律援助、取保候审、无罪辩护、量刑减轻、刑事上诉等知识,提供刑事案件的专业辩护指南,帮助您了解刑事辩护流程,保障合法权益。
20000+篇专题内容
刑事辩护知识
刑事辩护
孩子被送给别人抚养是否构成遗弃罪?
很多朋友都曾和我聊过这样的场景:因为经济困难实在养不起,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抚养;或者因为离婚后单亲带娃压力大,委托对方照顾孩子...每当听到这样的故事,有个小疑问总在心头打转:"这样做会不会构成遗弃罪?" 今天法小云就带大家一起解开这个法律谜题。 我们先要理解法律对遗弃罪的定义 根据刑法第261条,遗弃罪的成立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具有抚养能力而拒绝抚养、存在主观故意、情节恶劣导致严重后果。 举个日常案例更容易理解 2019年某地法院审理的案件中,小王与妻子离异后,将3岁女儿长期寄养在表姐家,两年间只打过一个电话。后来女儿因高烧住院抢救,这被法院认定为"拒不履行抚养义务致未成年人生命垂危",最终判遗弃罪成立。 但并非所有送养都等同于遗弃 2021年媒体报道的暖心案例就不同:患重病的张女士通过民政局,将新生儿合法送养至符合收养条件的家庭。整个过程均在专业人员见证下完成,不仅没有违法,还保障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当你面临类似困扰时可以这样做 首先判断是否符合合法送养条件:生父母确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收养方需满足《收养法》规定的年龄、健康状况等条件。双方需要到县级以上民政部门登记,完成法律程序。 特别注意三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联系户籍所在地的儿童福利机构或民政局,获取法律指导 第二步:与收养家庭签订书面协议,明确权利义务 第三步:务必确保孩子在转移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最好有第三方见证 需要提醒的是 私下签协议将孩子交给他人(包括亲戚)抚养仍存在风险,2018年的案例显示,即便收取了所谓的"营养费",未办理正规手续仍可能涉及贩卖儿童罪。任何时候都请通过正规渠道办理手续。 如果你身边有儿童需要帮助 请立即拨打110报警,或联系当地妇女儿童救助机构。每个孩子都应当生活在温暖安全的环境中,这也是法律为我们撑起的保护伞。 法小云相信,看完这篇文章的你,已经对遗弃罪有了清晰认识。法律绝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守护每个家庭的温暖屏障。如果遇到难题,请一定记得法律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
刑事辩护 120人阅读
刑事辩护
多少岁的老人犯罪将不负刑事责任?
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法小云 最近有小伙伴问我:"听说岁数大的老人犯了罪也不用坐牢?那我隔壁张大爷天天跟人吵架,万一把人打伤了是不是也没事呀?"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银发护身符"到底存不存在 ▶ 先给答案:75岁绝对不是"免罪金牌"! 咱们《刑法》第十七条之一早就写得明明白白 具体来说 ✔️ 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也就是说 不论老人多大岁数 该负的刑事责任还是要负的 只是可以适当"打折" ▶ 举个真实案例助理解 2021年某地72岁的李大爷因为土地纠纷 用铁锹将邻居打致重伤 虽然年过七十 但因为属于故意犯罪 最终仍被判有期徒刑三年 并且赔偿医疗费用 另一个案例里 76岁的王奶奶给孙子喂药时算错剂量 导致孩子药物中毒(属过失犯罪) 考虑到年龄因素 法院判处缓刑并免除部分民事赔偿 ▶ 如果遇到老人涉案怎么办? 三步走别慌张: 1. 立即报警莫犹豫 不管对方多大年纪 及时报警都是固定证据的关键 2. 配合调查讲细节 记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保存好视频监控、现场照片等证据 3. 申请法律援助 可以拨打12348法律咨询热线 或者到当地司法所求助 ▶ 特别提醒要注意 ✔️ 不是所有老人都适用从轻条款→精神正常是前提 ✔️ 民事赔偿跑不掉→就算减轻刑罚也得赔钱 ✔️ 多次违法会严肃处理→法律不会放任惯犯 ☆温馨总结☆ 法律既讲温度也讲尺度 咱们既要尊重关爱老人 也不能让年纪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 下次再遇到"我老我有理"的情况 记得挺直腰板说:"阿公阿嬷,咱们还是要讲法律的嘛~" 还想知道哪些法律冷知识? 快来留言告诉法小云吧~
刑事辩护 127人阅读
刑事辩护
孩子被送给别人抚养是否构成遗弃罪?
为啥邻居家的小侄子跟了别人姓?""朋友说要把二胎送给亲戚养,这算不算犯法呀?"每次听到类似说法,我的手机后台咨询量就蹭蹭涨——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个让人揪心的话题。 首先上结论:不是所有送养行为都构成遗弃罪!但也不是任何送养都合理合法!往下看就知道这里面的讲究啦~ 【法律放大镜·重点法条解读】 看这里!划重点啦↓↓↓ 《刑法》第261条说得很清楚:"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才构成遗弃罪。 敲黑板的关键点: ①必须"负有扶养义务"(比如亲生父母对子女) ②要存在"故意抛弃"行为(如把孩子丢在垃圾桶) ③还要达到"情节恶劣"程度(如导致孩子重伤/死亡) 那法律承认的合法送养长啥样?《民法典》第1093、1094条告诉我们: ✓监护人确实无力抚养 ✓送养前必须到民政部门登记 ✓原则上应送养给有抚养能力的人 【真实案例剧场】 案例①:2022年福建某县 留守儿童小明父母到广州打工,因租房太小将孩子托付给邻居照顾两年。虽然没办手续,但每月固定给生活费、定期视频,法院认为不构成遗弃罪。 案例②:2021年浙江某市 未婚妈妈小美产后将婴儿遗弃在医院楼梯间,监控拍到其刻意躲避监控,最终获刑1年3个月。 案例③:2020年河南某农村 张大叔因妻子残疾、女儿先天重病,经村委会作证将孩子送民政部门指定家庭收养,全程正规手续,法院认定合法。 这三个案例告诉我们:有没有责任心,结果真的大不同! 【遇到问题怎么办?四步自救指南】 1. 先冷静评估养育能力 记下家庭月收入、重大开支、孩子特殊需求等,找社区/村委开困难证明 2. 走正规送养程序 准备材料↓ □双方身份证复印件 □送养理由说明文件 □民政部门统一制式的送养协议 3. 警惕违法行为陷阱 别做这些事↓ ×私下收取"感谢费"(可能触犯拐卖儿童罪!) ×不经评估交给陌生人 ×伪造出生证明 4. 遇到被遗弃情况 立即拨打110报警 保留现场证据(不要触碰物品) 联系所在地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全国统一电话12349) 贴心小提醒 要是实在遇到难处,这些地方能帮到你: ①各地民政局都有"临时托育"绿色通道 ②妇联的母婴关爱热线(电话号网上都能查到) ③法院现在有"家事调解室",有免费法律咨询 养育孩子虽不易,但既然把孩子带到世上,就要对他/她的人生负责。送养不是逃避的借口,而是要在法律框架下保护孩子最大利益。只要记得走正规程序,依法而为,难题总会有解决办法~ (今天又是学法护崽的一天呐!遇到具体问题随时在评论区找法小云聊聊天,咱们下期见~)
刑事辩护 93人阅读
刑事辩护
被骗了几百块钱,我该如何追回损失?
亲爱的小伙伴们,晚上好呀! 这里是你们随叫随到的法小云~ 听说最近又有小伙伴被网络诈骗偷袭了?明明只是想赚个零花钱,结果反被套路几百块;满心期待的新年红包,点开链接却成了"钱包大出血"......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如果真遇上这种事,怎样才能把钱追回来? 「法律小背包」先背上! 遇到诈骗别慌,法律武器在手上!根据咱们的《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骗钱属于违法行为。 • 金额超过3000元可能构成诈骗罪(《刑法》第266条) • 达不到刑事标准的也会按治安违法处理 不过先别急着叹气!虽然几百块可能立不了刑事案件,但咱们有三条路能走! 「真实判例」擦亮眼 去年小王在二手平台买耳机,转账400元后卖家消失。小王立刻做对了两件事:保存聊天记录截图、向平台投诉账号。最后通过平台提供的卖家信息起诉到法院,成功拿回了钱! 而小李遇到"刷单返利"骗局,因为没保存转账记录,连对方账号都说不清,最后只能吃闷亏...... 「三步操作指南」速速收藏 👉 第一步:紧急刹车 马上做这三件事: 1. 把聊天记录全部截屏(记得带对方账号!) 2. 如果是微信/支付宝转账,立刻点"投诉此笔交易" 3. 银行转账的赶紧拨打客服电话 👉 第二步:立刻报警 带着这些材料去派出所: • 转账凭证截图(打印出来更稳妥) • 骗子的账号/手机号/网址 • 完整的聊天记录(千万别删对话框!) 👉 第三步:多平台围堵 • 如果是网购平台的交易——联系官方客服提交证据 • 微信/支付宝渠道——在【账单详情】里申请信息披露(需要起诉时用) • 金额超500元的——可以考虑去法院起诉(起诉状模板网上一大把哦) 「法小云碎碎念」 虽然追回钱款需要点耐心,但千万别自认倒霉!小云见过最励志的案例:大学生小美靠着坚持投诉+报警回执,硬是让平台冻结了骗子账号,三个月后收到退款! 记住三个保命原则: 1️⃣ 凡是要先转账的,默念三遍"有问题"! 2️⃣ 链接别乱点,验证码比密码还重要! 3️⃣ 就算被骗了也别删记录,那可是"后悔药"! 如果还有具体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法小云正在努力敲键盘回复大家中! (温馨提示:本文不构成法律建议,具体案件请咨询专业人士)
刑事辩护 126人阅读
刑事辩护
寻衅滋事罪的认定依据是什么?具体立案条件有哪些要求?
大家好呀,我是带你看懂法律小知识的老朋友法小云~ 今天咱来聊聊一个生活中可能“擦边”却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比如在烧烤店喝酒上头拍桌子摔瓶子算不算犯罪?在网络上吵架爆粗被几十人举报算不算违法?其实这些都可能在【寻衅滋事罪】的定义里转圈圈! 先上结论 不是所有吵架都犯罪,但某些“越线”行为可能让你从占理变违法——送上门的案例都在下面啦! ### 一、法律怎么说? 根据《刑法》第293条,有这四种情况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 1. 随便打人:比如在KTV走廊上看到陌生人路过,毫无理由就扇一巴掌 2. 追着骂人:拿着大喇叭到别人小区门口连续辱骂2小时,或者网暴导致他人自杀 3. 强拿硬要:吃烧烤不付钱还威胁老板“以后天天来免费吃” 4. 公共场所搞事:地铁里突然大喊“有炸弹”,引发全车人惊慌踩踏 _重点提醒_ 以上行为必须达到“情节恶劣”(比如多次打人、持凶器伤人等)或“造成严重混乱”,否则可能只是治安处罚,不构成犯罪。 ### 二、真实案例长啥样? 案例一:喝酒背锅的倒霉蛋 小张在夜市喝酒时,因邻桌看了他一眼,就抄酒瓶砸对方头部致人缝了8针。法院认为“随意殴打+持械伤人”构成寻衅滋事罪,判刑1年半。 案例二:键盘侠的代价 小李制作假聊天记录发到30个微信群,诽谤同事出轨多人,导致对方抑郁住院。警方认定属于“公然侮辱情节恶劣”,立案后判刑8个月。 案例三:占位不成就捣乱 老王想霸占菜市场摊位被拒,连续3天带人堵住摊位不让营业。因“强拿硬要财物+严重影响经营”,最终判刑10个月。 ### 三、生活中遇到怎么办? 情况1:被警察说“涉嫌寻衅滋事” 别冲动辩解:先问清楚“具体哪条行为有问题”,用手机录音 立刻联系律师:法律对“随意殴打”“公共场所”等定义很专业,别自己瞎猜 情况2:遇到别人闹事自保三步走 1. 马上报警+拍视频:重点拍对方砸东西、打人的动作,以及现场混乱画面 2. 保存医疗记录:哪怕被推搡擦伤也要验伤,病历是重要证据 3. 联系目击者留电话:事后证人可能联系不上,当场就要记录 ### 小云划重点 这条法律像一条警戒线——它不禁止正常的纠纷吵架,但把那些“故意找茬损坏秩序”的行为牢牢按住了。 看完这篇还在担心自己某句话算不算违法?欢迎留言说具体情况,小云帮你免费分析~(正经法律问题就去12348找法律援助哟!) 下次见啦!记得——冲动时喝凉水比喝啤酒管用,文明社会靠大家呀~
刑事辩护 98人阅读
刑事辩护
拘留期间家属如何联系派出所咨询被拘留人的情况?
家里有人被拘留了 家属应该怎么联系派出所? 你好呀~我是法小云,今天和大家聊一件可能让人焦虑但很有用的事——如果家人突然被拘留,作为家属要怎么联系派出所了解情况? 别慌!咱们用最直白的语言,一步步来说。 先来代入一下场景: 深夜突然接到电话,说亲人被派出所拘留了。这时候你可能大脑一片空白:人在哪儿?犯了什么事?能不能送衣服?要关多久? 别急!法律其实给了家属明确的“联系通道”。 必须知道的几个法律知识点 1. 派出所的“通知义务” 《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五条规定:拘留人后,派出所一般会在24小时内通知家属(特殊情况除外,比如涉及危害国家安全等)。不过有时候家属可能收不到通知,比如当事人不愿透露或地址不明。 2. 家属的“咨询权利”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家属有权向办案机关询问被拘留人的具体情况,包括: 人被拘留在哪个派出所 涉嫌的罪名 是否可以送衣物、生活费 何时能申请律师会见 3. 类案故事帮助理解 举个真实案例:2021年广州的王先生因经济纠纷被拘留,家属三天未收到通知。后来王太太带着结婚证和身份证到派出所询问,民警核实后告知了具体案情,并允许她存放衣物。 (注:案例为保护隐私调整细节) 重点来啦!家属实操指南 第一步:确定关押地点 如果接到拘留通知,通常会告知具体派出所。若未收到通知,可尝试: 直接拨打110转接,报姓名、身份证号询问 去户籍地或当事人常住地派出所打听 第二步:带好证件去派出所 去派出所时务必带上: 本人身份证(证明亲属身份) 户口本/结婚证(证明亲属关系) 第三步:问清关键问题 见到民警后,可以礼貌问: 家人因为什么事情被拘留? 现在关在哪儿?身体情况如何? 是否需要送衣物?汇款账号是什么? 什么时候能请律师见面? 第四步:重点注意! 不要试图隐瞒亲属关系或编造借口 禁止在派出所录音录像 若民警不回答,可直接问:“能否提供《拘留通知书》?” 家属常见疑问解答 Q:派出所不告诉我情况怎么办? 可以向该派出所的上级机关(比如区公安局)督察部门投诉,或申请“警务公开”。 Q:能直接给被拘留人打电话吗? 拘留期间一般禁止家属与当事人直接联系。如有急事,可用派出所电话申请单次通话。 Q:需要请律师帮忙问情况吗? 律师介入能更快了解案情。根据《刑事诉讼法》,家属有权在拘留期间委托律师提供法律帮助。 法小云的贴心总结 遇到家人被拘留,最忌慌乱和冲动。记住三条核心原则: 1️⃣ 通过正规渠道询问 2️⃣ 准备好证件和材料 3️⃣ 用法律保护合法权益 最后想说:法律不是冰冷的墙,而是保护我们的护栏。了解这些知识,遇事才能稳稳应对!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具体问题建议咨询专业律师。)
刑事辩护 70人阅读
刑事辩护
棋牌游戏平台运营是否违法?如何判断合法性?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 今天喊着“三缺一” 明天在游戏里赢金币赢得眉开眼笑 后天却突然听说有人因为这个摊上事了…… 棋牌游戏平台怎么就和违法挂上钩了? 运营者到底会不会踩到法律红线? 今天就跟着法小云来揭秘那些藏在游戏里的法律门道 先别急着挠头 咱们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就明白了 张三开的小茶馆里大家自带麻将玩两圈——这是邻里日常 但张三在手机上做个平台 专门让几万人用真钱结算输赢 这个性质可就变了味 法律上有个关键分水岭 主要看这四个方面 第一看筹码怎么玩 游戏里的虚拟币只能买皮肤、表情包? 这基本算正规操作 但如果平台支持将虚拟币换成人民币、实物奖品 甚至公开买卖游戏币 那可要当心《刑法》里有个叫【开设赌场罪】的条款在挥手 第二看许可证在不在 就像开餐馆要有卫生许可证 网络游戏平台必须拿到这几个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游戏运营备案号 ·游戏版号 少一个都是裸奔状态 第三看防沉迷到不到位 别以为只有小朋友才需要防沉迷 按《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所有游戏都得设置实名认证 还要有防止赌博的自动封号系统 第四看抽成方式怎么样 平台每局收取固定台费——可能算合理服务费 但如果从玩家赌资中直接抽水 金额超过5000元就可能被《治安管理处罚法》盯上 说到这咱们来看几个真实案例 2021年浙江那个"欢乐麻将"平台 允许玩家用钻石兑换话费充值卡 最终被法院以开设赌场罪判了 平台老板获得五年有期徒刑 再比如去年广东的房卡模式案件 玩家需要花1元买张房卡才能开局 虽然没有直接现金交易 但房卡总收入超300万被认定为抽头渔利 运营方全部吃了官司 要是屏幕前的你正在做这个项目 或者是普通玩家想避坑 记住这三招自查办法 运营方自查三件套 1. 立即关闭任何兑换现金的渠道 2. 检查是否获得全部五个证件(可私信我要证照清单) 3. 把游戏记录截图留存至少三年 玩家避雷三部曲 1. 看到能充话费、兑礼品的平台马上退出 2. 别信"稳赚不赔"的私聊信息,都是杀猪盘 3. 发现自己被冻结账号时,马上留好充值记录 最后划重点 任何带有这六个字的平台要小心 ◆ 现实貨幣返利 ◆ 提现手续费 ◆ 房间费加倍 只要沾上其中一条 赶紧拨打12377文化市场举报热线 还能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网站查证照 要是已经遇上麻烦了也别慌 先截图保存所有交易记录 再找本地司法局申请法律援助(搜索司法局官网就有入口) 记得说清楚这三个关键点 平台名称、充值金额、兑换方式 说到底 只要把握住"娱乐不牟利"这个基本线 棋牌游戏依然是咱们的快乐源泉 可千万别让这份乐趣 在法律的边缘走钢丝呀 有问题欢迎来评论区找法小云唠嗑~ 法律保障的休闲娱乐 才是真正的放心局
刑事辩护 124人阅读
刑事辩护
拘留期间家属如何联系派出所咨询被拘留人的情况?
各位朋友好呀,这里是你们的老朋友法小云~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时刻——忽然接到电话说家人被拘留了,脑子里嗡的一声开始发懵,想问问具体情况又不知道该找谁,跑派出所也不知道带什么证件。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特别现实的场景:碰到家人被拘留,我们应该怎么办? 别慌,先看看法律怎么说的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五条,公安机关拘留人后,应当在不影响侦查的情况下,在二十四小时以内把拘留原因和羁押处所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注意这里有两个重点:一是时间要求(24小时内),二是要告诉家人关在哪里。 要是没收到通知怎么办?《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二十五条说了,家属自己带着身份证、户口本,就能去办案单位问情况。去年张大叔家孩子被带走后一直没消息,他就拿着户口本去派出所询问,当天就查到了孩子确实在配合调查。 遇到紧急情况怎么办?四步搞定 第一步:核实对方身份 接到陌生电话说家人被拘留,别急着转账或给身份证照片。先直接拨打派出所对外公开的电话确认(可以查114),或者用手机地图搜索派出所地址当面核实。 第二步:准备三件套资料 去派出所时要带齐:①本人身份证 ③能证明亲属关系的材料(户口本、结婚证、出生证明都行)③纸笔记录重要信息。王大姐上个月就用结婚证查到了丈夫的羁押地点。 第三步: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 • 直接到派出所接待窗口 • 拨打官方公布的联系电话(注意不是对方提供的号码) • 委托律师代为查询(需准备授权委托书+律师执业证) 第四步:把握正确询问姿势 不要反复追问案件细节(警察可能有权不回答),重点是确认: 1. 人是不是确实在这里 2. 涉嫌什么性质的案件 3. 是否已经送看守所 4. 哪些生活物品可以送过去 温馨小贴士 遇到这种情况谁都会着急,但是记得: • 不要相信"花钱就能放人"的说法 • 每次通话要记录接听警号和时间 • 给被拘留人送衣物时不夹带纸条 • 可以拨打12348全国法律咨询热线 法小云知道大家在遇到这种事情时肯定特别心慌,但是记住——稳住心态,用合法途径就能保护家人权益。如果还有拿不准的情况,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下次再见啦~(挥挥)
刑事辩护 87人阅读
刑事辩护
如何在法律程序中正确使用继续盘问和传唤?两者有何不同?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忽然接到警察的电话要求配合调查?或者在街上被民警拦下问话? 别慌!法小云今天就和你聊聊,当遇到这些情况时,你该了解的两个重要法律工具:继续盘问和传唤。它们看似相似,实际大不相同,用错了甚至可能侵害你的权利! 先看一个真实例子: 小王在夜市和人起了争执,民警到场后口头让他去派出所说明情况。小王觉得“反正没犯大事”就跟着走了,结果被问了整整一天。 ——如果小王提前知道,这种情况下民警应当出示书面《传唤证》,恐怕他就能避免被超时询问了! ### 一、分不清这两件事?小心踩坑! 继续盘问 ≠ 传唤,法小云帮你画重点: 1. 继续盘问:现场陪你聊聊 适用场景:民警在巡逻、检查时发现你有违法嫌疑,但证据不足 能带你去派出所吗? 可以!但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 你拒不提供身份信息 ✓ 现场难以查清事实 ✓ 民警当场出示《继续盘问证》 最长多久? 不得超24小时(特殊情况下需上级批准) 2. 传唤:实名通知来做客 适用场景:已经有证据指向你与案件相关 怎么通知你? 必须出示盖公章的《传唤证》,紧急情况可先口头传唤 最长多久? 通常不超过24小时(可能延长至12小时,具体看案件类型) _法条指南:_ • 继续盘问规定来自《治安管理处罚法》第83条 • 传唤规则见《刑事诉讼法》第119条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第82条 ### 二、法院判例让你更明白 案例1:超时盘问赔了钱 某地警方因怀疑老李盗窃,实施继续盘问长达30小时。法院判决:超出法定期限的部分违法,警方需赔偿老李损失。 案例2:无证传唤被撤销 张女士被口头传唤接受调查,但警方未补交《传唤证》。最后法院认定传唤程序违法,相关证据不予采纳。 ### 三、记住这四招,保护自己不吃亏 第一招:先看证,再配合 无论是盘问还是传唤,民警都应出示证件和文书。遇到只口头通知的,你可以礼貌要求:“请您出示证件和通知书好吗?” 第二招:立刻让亲人知道 被带走时尽量告知亲友去向,法律规定传唤后24小时内必须通知家属(涉嫌犯罪可能妨碍侦查的除外)。 第三招:盯紧计时器 开始接受问话时,不妨用手机记录时间。若遇到超时办案,可直接提出:“现在已经超过法定时限了吧?” 第四招:签字前看清楚 所有文书都要逐字阅读!尤其是传唤结束时的《询问笔录》,与事实不符的地方,你有权写上“以上内容与我所述不符”。 法小云特别提醒: • 继续盘问后仍需追究责任的,必须转为传唤 • 怀孕、重病等特殊人群,传唤后可申请在家询问 • 无故拒绝传唤的,警察有权强制传唤 下次再遇到警察“邀请”,希望你能从容应对。法律不仅是约束行为的尺子,更是保护权利的盾牌。如果觉得有用,记得转发给更多朋友哦~ (本文内容不构成法律建议,具体个案请咨询专业律师)
刑事辩护 170人阅读
刑事辩护
两人卖淫组织者的刑事处罚是怎样的?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普法小伙伴法小云~最近在后台收到不少朋友提问:"如果两个人合伙组织卖淫,会被判几年啊?"先给大家吃颗定心丸:这个问题背后的法律规定非常明确!今天就跟着我,用最通俗的话把这个法律问题弄清楚。 —————— 📖 法律课堂小笔记 📖 根据《刑法》第三百五十八条,组织他人卖淫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特别注意两个关键词: 【组织者】就是负责招募、管理、控制他人从事卖淫活动的责任人 【情节严重】包括但不限于: • 组织10人以上卖淫 • 被组织者中包含未成年人 • 造成被组织者重伤、死亡等严重后果 • 强制他人卖淫或使用暴力手段 —————— 👩⚖️ 具体到两人合作的情况: 2021年杭州某案件中,张某(男)负责网上招嫖,李某(女)负责线下管理,法院认定两人属共同犯罪。张某被判7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8万元,李某获刑6年并处罚金15万元。 —————— 🛎️ 重点提示!两人作案从重处罚的情形: ① 组建固定卖淫场所(比如租用公寓/发廊) ② 有专门接送卖淫人员的交通工具 ③ 建立记账系统分账 ④ 长期(六个月以上)从事该活动 广州最近有个典型案例:王某兄弟合租两套公寓作为卖淫窝点,在朋友圈发布招嫖信息,还制作了定价单。案发后被认定"情节特别严重",哥哥被判12年,弟弟因有自首情节获刑9年。 —————— 💡 怎么办?实用建议来了 💡 🔹 普通群众发现这种情况: 立即拨打110或前往辖区派出所报案,注意保留聊天记录、转账记录等证据。现在很多城市开通了网络举报平台,官网都有明显入口。 🔹 涉事者家属注意: 如果家人已经涉案,要尽快敦促其自首、认罪认罚。去年南京的案例中,涉案人刘某主动上交非法所得并指认窝点,最终获得从轻处罚。 —————— ⚠️ 法小云划重点: 1. 不要以为"只是中介、没直接参与"就能脱罪——介绍嫖客也算组织行为 2. 微信转账会留下完整证据链,别存侥幸心理 3. 哪怕只合作过一次,只要形成组织管理事实就构成犯罪 最后提醒大家:我国法律从未承认过"合法卖淫",发现相关行为既是公民义务,也是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如果身边有人想走这个"发财捷径",请一定转告他们:踩这个雷区的代价,可能要用整个青春来偿还! 今天的唠嗑就到这里啦~如果还有其他法律疑问,欢迎在评论区戳我!守法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哦~
刑事辩护 213人阅读
Loading comments...
刑事辩护
刑事辩护专题
20000+篇专题内容
法驻云刑事辩护专题,涵盖法律援助、取保候审、无罪辩护、量刑减轻、刑事上诉等知识,提供刑事案件的专业辩护指南,帮助您了解刑事辩护流程,保障合法权益。
刑事辩护知识
孩子被送给别人抚养是否构成遗弃罪?
孩子被送给别人抚养是否构成遗弃罪?
很多朋友都曾和我聊过这样的场景:因为经济困难实在养不起,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抚养;或者因为离婚后单亲带娃压力大,委托对方照顾孩子...每当听到这样的故事,有个小疑问总在心头打转:"这样做会不会构成遗弃罪?" 今天法小云就带大家一起解开这个法律谜题。 我们先要理解法律对遗弃罪的定义 根据刑法第261条,遗弃罪的成立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具有抚养能力而拒绝抚养、存在主观故意、情节恶劣导致严重后果。 举个日常案例更容易理解 2019年某地法院审理的案件中,小王与妻子离异后,将3岁女儿长期寄养在表姐家,两年间只打过一个电话。后来女儿因高烧住院抢救,这被法院认定为"拒不履行抚养义务致未成年人生命垂危",最终判遗弃罪成立。 但并非所有送养都等同于遗弃 2021年媒体报道的暖心案例就不同:患重病的张女士通过民政局,将新生儿合法送养至符合收养条件的家庭。整个过程均在专业人员见证下完成,不仅没有违法,还保障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当你面临类似困扰时可以这样做 首先判断是否符合合法送养条件:生父母确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收养方需满足《收养法》规定的年龄、健康状况等条件。双方需要到县级以上民政部门登记,完成法律程序。 特别注意三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联系户籍所在地的儿童福利机构或民政局,获取法律指导 第二步:与收养家庭签订书面协议,明确权利义务 第三步:务必确保孩子在转移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最好有第三方见证 需要提醒的是 私下签协议将孩子交给他人(包括亲戚)抚养仍存在风险,2018年的案例显示,即便收取了所谓的"营养费",未办理正规手续仍可能涉及贩卖儿童罪。任何时候都请通过正规渠道办理手续。 如果你身边有儿童需要帮助 请立即拨打110报警,或联系当地妇女儿童救助机构。每个孩子都应当生活在温暖安全的环境中,这也是法律为我们撑起的保护伞。 法小云相信,看完这篇文章的你,已经对遗弃罪有了清晰认识。法律绝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守护每个家庭的温暖屏障。如果遇到难题,请一定记得法律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
刑事辩护120人阅读
多少岁的老人犯罪将不负刑事责任?
多少岁的老人犯罪将不负刑事责任?
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法小云 最近有小伙伴问我:"听说岁数大的老人犯了罪也不用坐牢?那我隔壁张大爷天天跟人吵架,万一把人打伤了是不是也没事呀?"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银发护身符"到底存不存在 ▶ 先给答案:75岁绝对不是"免罪金牌"! 咱们《刑法》第十七条之一早就写得明明白白 具体来说 ✔️ 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也就是说 不论老人多大岁数 该负的刑事责任还是要负的 只是可以适当"打折" ▶ 举个真实案例助理解 2021年某地72岁的李大爷因为土地纠纷 用铁锹将邻居打致重伤 虽然年过七十 但因为属于故意犯罪 最终仍被判有期徒刑三年 并且赔偿医疗费用 另一个案例里 76岁的王奶奶给孙子喂药时算错剂量 导致孩子药物中毒(属过失犯罪) 考虑到年龄因素 法院判处缓刑并免除部分民事赔偿 ▶ 如果遇到老人涉案怎么办? 三步走别慌张: 1. 立即报警莫犹豫 不管对方多大年纪 及时报警都是固定证据的关键 2. 配合调查讲细节 记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保存好视频监控、现场照片等证据 3. 申请法律援助 可以拨打12348法律咨询热线 或者到当地司法所求助 ▶ 特别提醒要注意 ✔️ 不是所有老人都适用从轻条款→精神正常是前提 ✔️ 民事赔偿跑不掉→就算减轻刑罚也得赔钱 ✔️ 多次违法会严肃处理→法律不会放任惯犯 ☆温馨总结☆ 法律既讲温度也讲尺度 咱们既要尊重关爱老人 也不能让年纪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 下次再遇到"我老我有理"的情况 记得挺直腰板说:"阿公阿嬷,咱们还是要讲法律的嘛~" 还想知道哪些法律冷知识? 快来留言告诉法小云吧~
刑事辩护127人阅读
孩子被送给别人抚养是否构成遗弃罪?
孩子被送给别人抚养是否构成遗弃罪?
为啥邻居家的小侄子跟了别人姓?""朋友说要把二胎送给亲戚养,这算不算犯法呀?"每次听到类似说法,我的手机后台咨询量就蹭蹭涨——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个让人揪心的话题。 首先上结论:不是所有送养行为都构成遗弃罪!但也不是任何送养都合理合法!往下看就知道这里面的讲究啦~ 【法律放大镜·重点法条解读】 看这里!划重点啦↓↓↓ 《刑法》第261条说得很清楚:"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才构成遗弃罪。 敲黑板的关键点: ①必须"负有扶养义务"(比如亲生父母对子女) ②要存在"故意抛弃"行为(如把孩子丢在垃圾桶) ③还要达到"情节恶劣"程度(如导致孩子重伤/死亡) 那法律承认的合法送养长啥样?《民法典》第1093、1094条告诉我们: ✓监护人确实无力抚养 ✓送养前必须到民政部门登记 ✓原则上应送养给有抚养能力的人 【真实案例剧场】 案例①:2022年福建某县 留守儿童小明父母到广州打工,因租房太小将孩子托付给邻居照顾两年。虽然没办手续,但每月固定给生活费、定期视频,法院认为不构成遗弃罪。 案例②:2021年浙江某市 未婚妈妈小美产后将婴儿遗弃在医院楼梯间,监控拍到其刻意躲避监控,最终获刑1年3个月。 案例③:2020年河南某农村 张大叔因妻子残疾、女儿先天重病,经村委会作证将孩子送民政部门指定家庭收养,全程正规手续,法院认定合法。 这三个案例告诉我们:有没有责任心,结果真的大不同! 【遇到问题怎么办?四步自救指南】 1. 先冷静评估养育能力 记下家庭月收入、重大开支、孩子特殊需求等,找社区/村委开困难证明 2. 走正规送养程序 准备材料↓ □双方身份证复印件 □送养理由说明文件 □民政部门统一制式的送养协议 3. 警惕违法行为陷阱 别做这些事↓ ×私下收取"感谢费"(可能触犯拐卖儿童罪!) ×不经评估交给陌生人 ×伪造出生证明 4. 遇到被遗弃情况 立即拨打110报警 保留现场证据(不要触碰物品) 联系所在地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全国统一电话12349) 贴心小提醒 要是实在遇到难处,这些地方能帮到你: ①各地民政局都有"临时托育"绿色通道 ②妇联的母婴关爱热线(电话号网上都能查到) ③法院现在有"家事调解室",有免费法律咨询 养育孩子虽不易,但既然把孩子带到世上,就要对他/她的人生负责。送养不是逃避的借口,而是要在法律框架下保护孩子最大利益。只要记得走正规程序,依法而为,难题总会有解决办法~ (今天又是学法护崽的一天呐!遇到具体问题随时在评论区找法小云聊聊天,咱们下期见~)
刑事辩护93人阅读
被骗了几百块钱,我该如何追回损失?
被骗了几百块钱,我该如何追回损失?
亲爱的小伙伴们,晚上好呀! 这里是你们随叫随到的法小云~ 听说最近又有小伙伴被网络诈骗偷袭了?明明只是想赚个零花钱,结果反被套路几百块;满心期待的新年红包,点开链接却成了"钱包大出血"......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如果真遇上这种事,怎样才能把钱追回来? 「法律小背包」先背上! 遇到诈骗别慌,法律武器在手上!根据咱们的《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骗钱属于违法行为。 • 金额超过3000元可能构成诈骗罪(《刑法》第266条) • 达不到刑事标准的也会按治安违法处理 不过先别急着叹气!虽然几百块可能立不了刑事案件,但咱们有三条路能走! 「真实判例」擦亮眼 去年小王在二手平台买耳机,转账400元后卖家消失。小王立刻做对了两件事:保存聊天记录截图、向平台投诉账号。最后通过平台提供的卖家信息起诉到法院,成功拿回了钱! 而小李遇到"刷单返利"骗局,因为没保存转账记录,连对方账号都说不清,最后只能吃闷亏...... 「三步操作指南」速速收藏 👉 第一步:紧急刹车 马上做这三件事: 1. 把聊天记录全部截屏(记得带对方账号!) 2. 如果是微信/支付宝转账,立刻点"投诉此笔交易" 3. 银行转账的赶紧拨打客服电话 👉 第二步:立刻报警 带着这些材料去派出所: • 转账凭证截图(打印出来更稳妥) • 骗子的账号/手机号/网址 • 完整的聊天记录(千万别删对话框!) 👉 第三步:多平台围堵 • 如果是网购平台的交易——联系官方客服提交证据 • 微信/支付宝渠道——在【账单详情】里申请信息披露(需要起诉时用) • 金额超500元的——可以考虑去法院起诉(起诉状模板网上一大把哦) 「法小云碎碎念」 虽然追回钱款需要点耐心,但千万别自认倒霉!小云见过最励志的案例:大学生小美靠着坚持投诉+报警回执,硬是让平台冻结了骗子账号,三个月后收到退款! 记住三个保命原则: 1️⃣ 凡是要先转账的,默念三遍"有问题"! 2️⃣ 链接别乱点,验证码比密码还重要! 3️⃣ 就算被骗了也别删记录,那可是"后悔药"! 如果还有具体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法小云正在努力敲键盘回复大家中! (温馨提示:本文不构成法律建议,具体案件请咨询专业人士)
刑事辩护126人阅读
寻衅滋事罪的认定依据是什么?具体立案条件有哪些要求?
寻衅滋事罪的认定依据是什么?具体立案条件有哪些要求?
大家好呀,我是带你看懂法律小知识的老朋友法小云~ 今天咱来聊聊一个生活中可能“擦边”却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比如在烧烤店喝酒上头拍桌子摔瓶子算不算犯罪?在网络上吵架爆粗被几十人举报算不算违法?其实这些都可能在【寻衅滋事罪】的定义里转圈圈! 先上结论 不是所有吵架都犯罪,但某些“越线”行为可能让你从占理变违法——送上门的案例都在下面啦! ### 一、法律怎么说? 根据《刑法》第293条,有这四种情况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 1. 随便打人:比如在KTV走廊上看到陌生人路过,毫无理由就扇一巴掌 2. 追着骂人:拿着大喇叭到别人小区门口连续辱骂2小时,或者网暴导致他人自杀 3. 强拿硬要:吃烧烤不付钱还威胁老板“以后天天来免费吃” 4. 公共场所搞事:地铁里突然大喊“有炸弹”,引发全车人惊慌踩踏 _重点提醒_ 以上行为必须达到“情节恶劣”(比如多次打人、持凶器伤人等)或“造成严重混乱”,否则可能只是治安处罚,不构成犯罪。 ### 二、真实案例长啥样? 案例一:喝酒背锅的倒霉蛋 小张在夜市喝酒时,因邻桌看了他一眼,就抄酒瓶砸对方头部致人缝了8针。法院认为“随意殴打+持械伤人”构成寻衅滋事罪,判刑1年半。 案例二:键盘侠的代价 小李制作假聊天记录发到30个微信群,诽谤同事出轨多人,导致对方抑郁住院。警方认定属于“公然侮辱情节恶劣”,立案后判刑8个月。 案例三:占位不成就捣乱 老王想霸占菜市场摊位被拒,连续3天带人堵住摊位不让营业。因“强拿硬要财物+严重影响经营”,最终判刑10个月。 ### 三、生活中遇到怎么办? 情况1:被警察说“涉嫌寻衅滋事” 别冲动辩解:先问清楚“具体哪条行为有问题”,用手机录音 立刻联系律师:法律对“随意殴打”“公共场所”等定义很专业,别自己瞎猜 情况2:遇到别人闹事自保三步走 1. 马上报警+拍视频:重点拍对方砸东西、打人的动作,以及现场混乱画面 2. 保存医疗记录:哪怕被推搡擦伤也要验伤,病历是重要证据 3. 联系目击者留电话:事后证人可能联系不上,当场就要记录 ### 小云划重点 这条法律像一条警戒线——它不禁止正常的纠纷吵架,但把那些“故意找茬损坏秩序”的行为牢牢按住了。 看完这篇还在担心自己某句话算不算违法?欢迎留言说具体情况,小云帮你免费分析~(正经法律问题就去12348找法律援助哟!) 下次见啦!记得——冲动时喝凉水比喝啤酒管用,文明社会靠大家呀~
刑事辩护98人阅读
拘留期间家属如何联系派出所咨询被拘留人的情况?
拘留期间家属如何联系派出所咨询被拘留人的情况?
家里有人被拘留了 家属应该怎么联系派出所? 你好呀~我是法小云,今天和大家聊一件可能让人焦虑但很有用的事——如果家人突然被拘留,作为家属要怎么联系派出所了解情况? 别慌!咱们用最直白的语言,一步步来说。 先来代入一下场景: 深夜突然接到电话,说亲人被派出所拘留了。这时候你可能大脑一片空白:人在哪儿?犯了什么事?能不能送衣服?要关多久? 别急!法律其实给了家属明确的“联系通道”。 必须知道的几个法律知识点 1. 派出所的“通知义务” 《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五条规定:拘留人后,派出所一般会在24小时内通知家属(特殊情况除外,比如涉及危害国家安全等)。不过有时候家属可能收不到通知,比如当事人不愿透露或地址不明。 2. 家属的“咨询权利”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家属有权向办案机关询问被拘留人的具体情况,包括: 人被拘留在哪个派出所 涉嫌的罪名 是否可以送衣物、生活费 何时能申请律师会见 3. 类案故事帮助理解 举个真实案例:2021年广州的王先生因经济纠纷被拘留,家属三天未收到通知。后来王太太带着结婚证和身份证到派出所询问,民警核实后告知了具体案情,并允许她存放衣物。 (注:案例为保护隐私调整细节) 重点来啦!家属实操指南 第一步:确定关押地点 如果接到拘留通知,通常会告知具体派出所。若未收到通知,可尝试: 直接拨打110转接,报姓名、身份证号询问 去户籍地或当事人常住地派出所打听 第二步:带好证件去派出所 去派出所时务必带上: 本人身份证(证明亲属身份) 户口本/结婚证(证明亲属关系) 第三步:问清关键问题 见到民警后,可以礼貌问: 家人因为什么事情被拘留? 现在关在哪儿?身体情况如何? 是否需要送衣物?汇款账号是什么? 什么时候能请律师见面? 第四步:重点注意! 不要试图隐瞒亲属关系或编造借口 禁止在派出所录音录像 若民警不回答,可直接问:“能否提供《拘留通知书》?” 家属常见疑问解答 Q:派出所不告诉我情况怎么办? 可以向该派出所的上级机关(比如区公安局)督察部门投诉,或申请“警务公开”。 Q:能直接给被拘留人打电话吗? 拘留期间一般禁止家属与当事人直接联系。如有急事,可用派出所电话申请单次通话。 Q:需要请律师帮忙问情况吗? 律师介入能更快了解案情。根据《刑事诉讼法》,家属有权在拘留期间委托律师提供法律帮助。 法小云的贴心总结 遇到家人被拘留,最忌慌乱和冲动。记住三条核心原则: 1️⃣ 通过正规渠道询问 2️⃣ 准备好证件和材料 3️⃣ 用法律保护合法权益 最后想说:法律不是冰冷的墙,而是保护我们的护栏。了解这些知识,遇事才能稳稳应对!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具体问题建议咨询专业律师。)
刑事辩护70人阅读
棋牌游戏平台运营是否违法?如何判断合法性?
棋牌游戏平台运营是否违法?如何判断合法性?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 今天喊着“三缺一” 明天在游戏里赢金币赢得眉开眼笑 后天却突然听说有人因为这个摊上事了…… 棋牌游戏平台怎么就和违法挂上钩了? 运营者到底会不会踩到法律红线? 今天就跟着法小云来揭秘那些藏在游戏里的法律门道 先别急着挠头 咱们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就明白了 张三开的小茶馆里大家自带麻将玩两圈——这是邻里日常 但张三在手机上做个平台 专门让几万人用真钱结算输赢 这个性质可就变了味 法律上有个关键分水岭 主要看这四个方面 第一看筹码怎么玩 游戏里的虚拟币只能买皮肤、表情包? 这基本算正规操作 但如果平台支持将虚拟币换成人民币、实物奖品 甚至公开买卖游戏币 那可要当心《刑法》里有个叫【开设赌场罪】的条款在挥手 第二看许可证在不在 就像开餐馆要有卫生许可证 网络游戏平台必须拿到这几个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游戏运营备案号 ·游戏版号 少一个都是裸奔状态 第三看防沉迷到不到位 别以为只有小朋友才需要防沉迷 按《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所有游戏都得设置实名认证 还要有防止赌博的自动封号系统 第四看抽成方式怎么样 平台每局收取固定台费——可能算合理服务费 但如果从玩家赌资中直接抽水 金额超过5000元就可能被《治安管理处罚法》盯上 说到这咱们来看几个真实案例 2021年浙江那个"欢乐麻将"平台 允许玩家用钻石兑换话费充值卡 最终被法院以开设赌场罪判了 平台老板获得五年有期徒刑 再比如去年广东的房卡模式案件 玩家需要花1元买张房卡才能开局 虽然没有直接现金交易 但房卡总收入超300万被认定为抽头渔利 运营方全部吃了官司 要是屏幕前的你正在做这个项目 或者是普通玩家想避坑 记住这三招自查办法 运营方自查三件套 1. 立即关闭任何兑换现金的渠道 2. 检查是否获得全部五个证件(可私信我要证照清单) 3. 把游戏记录截图留存至少三年 玩家避雷三部曲 1. 看到能充话费、兑礼品的平台马上退出 2. 别信"稳赚不赔"的私聊信息,都是杀猪盘 3. 发现自己被冻结账号时,马上留好充值记录 最后划重点 任何带有这六个字的平台要小心 ◆ 现实貨幣返利 ◆ 提现手续费 ◆ 房间费加倍 只要沾上其中一条 赶紧拨打12377文化市场举报热线 还能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网站查证照 要是已经遇上麻烦了也别慌 先截图保存所有交易记录 再找本地司法局申请法律援助(搜索司法局官网就有入口) 记得说清楚这三个关键点 平台名称、充值金额、兑换方式 说到底 只要把握住"娱乐不牟利"这个基本线 棋牌游戏依然是咱们的快乐源泉 可千万别让这份乐趣 在法律的边缘走钢丝呀 有问题欢迎来评论区找法小云唠嗑~ 法律保障的休闲娱乐 才是真正的放心局
刑事辩护124人阅读
拘留期间家属如何联系派出所咨询被拘留人的情况?
拘留期间家属如何联系派出所咨询被拘留人的情况?
各位朋友好呀,这里是你们的老朋友法小云~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时刻——忽然接到电话说家人被拘留了,脑子里嗡的一声开始发懵,想问问具体情况又不知道该找谁,跑派出所也不知道带什么证件。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特别现实的场景:碰到家人被拘留,我们应该怎么办? 别慌,先看看法律怎么说的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五条,公安机关拘留人后,应当在不影响侦查的情况下,在二十四小时以内把拘留原因和羁押处所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注意这里有两个重点:一是时间要求(24小时内),二是要告诉家人关在哪里。 要是没收到通知怎么办?《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二十五条说了,家属自己带着身份证、户口本,就能去办案单位问情况。去年张大叔家孩子被带走后一直没消息,他就拿着户口本去派出所询问,当天就查到了孩子确实在配合调查。 遇到紧急情况怎么办?四步搞定 第一步:核实对方身份 接到陌生电话说家人被拘留,别急着转账或给身份证照片。先直接拨打派出所对外公开的电话确认(可以查114),或者用手机地图搜索派出所地址当面核实。 第二步:准备三件套资料 去派出所时要带齐:①本人身份证 ③能证明亲属关系的材料(户口本、结婚证、出生证明都行)③纸笔记录重要信息。王大姐上个月就用结婚证查到了丈夫的羁押地点。 第三步: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 • 直接到派出所接待窗口 • 拨打官方公布的联系电话(注意不是对方提供的号码) • 委托律师代为查询(需准备授权委托书+律师执业证) 第四步:把握正确询问姿势 不要反复追问案件细节(警察可能有权不回答),重点是确认: 1. 人是不是确实在这里 2. 涉嫌什么性质的案件 3. 是否已经送看守所 4. 哪些生活物品可以送过去 温馨小贴士 遇到这种情况谁都会着急,但是记得: • 不要相信"花钱就能放人"的说法 • 每次通话要记录接听警号和时间 • 给被拘留人送衣物时不夹带纸条 • 可以拨打12348全国法律咨询热线 法小云知道大家在遇到这种事情时肯定特别心慌,但是记住——稳住心态,用合法途径就能保护家人权益。如果还有拿不准的情况,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下次再见啦~(挥挥)
刑事辩护87人阅读
如何在法律程序中正确使用继续盘问和传唤?两者有何不同?
如何在法律程序中正确使用继续盘问和传唤?两者有何不同?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忽然接到警察的电话要求配合调查?或者在街上被民警拦下问话? 别慌!法小云今天就和你聊聊,当遇到这些情况时,你该了解的两个重要法律工具:继续盘问和传唤。它们看似相似,实际大不相同,用错了甚至可能侵害你的权利! 先看一个真实例子: 小王在夜市和人起了争执,民警到场后口头让他去派出所说明情况。小王觉得“反正没犯大事”就跟着走了,结果被问了整整一天。 ——如果小王提前知道,这种情况下民警应当出示书面《传唤证》,恐怕他就能避免被超时询问了! ### 一、分不清这两件事?小心踩坑! 继续盘问 ≠ 传唤,法小云帮你画重点: 1. 继续盘问:现场陪你聊聊 适用场景:民警在巡逻、检查时发现你有违法嫌疑,但证据不足 能带你去派出所吗? 可以!但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 你拒不提供身份信息 ✓ 现场难以查清事实 ✓ 民警当场出示《继续盘问证》 最长多久? 不得超24小时(特殊情况下需上级批准) 2. 传唤:实名通知来做客 适用场景:已经有证据指向你与案件相关 怎么通知你? 必须出示盖公章的《传唤证》,紧急情况可先口头传唤 最长多久? 通常不超过24小时(可能延长至12小时,具体看案件类型) _法条指南:_ • 继续盘问规定来自《治安管理处罚法》第83条 • 传唤规则见《刑事诉讼法》第119条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第82条 ### 二、法院判例让你更明白 案例1:超时盘问赔了钱 某地警方因怀疑老李盗窃,实施继续盘问长达30小时。法院判决:超出法定期限的部分违法,警方需赔偿老李损失。 案例2:无证传唤被撤销 张女士被口头传唤接受调查,但警方未补交《传唤证》。最后法院认定传唤程序违法,相关证据不予采纳。 ### 三、记住这四招,保护自己不吃亏 第一招:先看证,再配合 无论是盘问还是传唤,民警都应出示证件和文书。遇到只口头通知的,你可以礼貌要求:“请您出示证件和通知书好吗?” 第二招:立刻让亲人知道 被带走时尽量告知亲友去向,法律规定传唤后24小时内必须通知家属(涉嫌犯罪可能妨碍侦查的除外)。 第三招:盯紧计时器 开始接受问话时,不妨用手机记录时间。若遇到超时办案,可直接提出:“现在已经超过法定时限了吧?” 第四招:签字前看清楚 所有文书都要逐字阅读!尤其是传唤结束时的《询问笔录》,与事实不符的地方,你有权写上“以上内容与我所述不符”。 法小云特别提醒: • 继续盘问后仍需追究责任的,必须转为传唤 • 怀孕、重病等特殊人群,传唤后可申请在家询问 • 无故拒绝传唤的,警察有权强制传唤 下次再遇到警察“邀请”,希望你能从容应对。法律不仅是约束行为的尺子,更是保护权利的盾牌。如果觉得有用,记得转发给更多朋友哦~ (本文内容不构成法律建议,具体个案请咨询专业律师)
刑事辩护170人阅读
两人卖淫组织者的刑事处罚是怎样的?
两人卖淫组织者的刑事处罚是怎样的?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普法小伙伴法小云~最近在后台收到不少朋友提问:"如果两个人合伙组织卖淫,会被判几年啊?"先给大家吃颗定心丸:这个问题背后的法律规定非常明确!今天就跟着我,用最通俗的话把这个法律问题弄清楚。 —————— 📖 法律课堂小笔记 📖 根据《刑法》第三百五十八条,组织他人卖淫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特别注意两个关键词: 【组织者】就是负责招募、管理、控制他人从事卖淫活动的责任人 【情节严重】包括但不限于: • 组织10人以上卖淫 • 被组织者中包含未成年人 • 造成被组织者重伤、死亡等严重后果 • 强制他人卖淫或使用暴力手段 —————— 👩⚖️ 具体到两人合作的情况: 2021年杭州某案件中,张某(男)负责网上招嫖,李某(女)负责线下管理,法院认定两人属共同犯罪。张某被判7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8万元,李某获刑6年并处罚金15万元。 —————— 🛎️ 重点提示!两人作案从重处罚的情形: ① 组建固定卖淫场所(比如租用公寓/发廊) ② 有专门接送卖淫人员的交通工具 ③ 建立记账系统分账 ④ 长期(六个月以上)从事该活动 广州最近有个典型案例:王某兄弟合租两套公寓作为卖淫窝点,在朋友圈发布招嫖信息,还制作了定价单。案发后被认定"情节特别严重",哥哥被判12年,弟弟因有自首情节获刑9年。 —————— 💡 怎么办?实用建议来了 💡 🔹 普通群众发现这种情况: 立即拨打110或前往辖区派出所报案,注意保留聊天记录、转账记录等证据。现在很多城市开通了网络举报平台,官网都有明显入口。 🔹 涉事者家属注意: 如果家人已经涉案,要尽快敦促其自首、认罪认罚。去年南京的案例中,涉案人刘某主动上交非法所得并指认窝点,最终获得从轻处罚。 —————— ⚠️ 法小云划重点: 1. 不要以为"只是中介、没直接参与"就能脱罪——介绍嫖客也算组织行为 2. 微信转账会留下完整证据链,别存侥幸心理 3. 哪怕只合作过一次,只要形成组织管理事实就构成犯罪 最后提醒大家:我国法律从未承认过"合法卖淫",发现相关行为既是公民义务,也是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如果身边有人想走这个"发财捷径",请一定转告他们:踩这个雷区的代价,可能要用整个青春来偿还! 今天的唠嗑就到这里啦~如果还有其他法律疑问,欢迎在评论区戳我!守法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哦~
刑事辩护213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