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取保候审是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一种保证措施,旨在确保司法程序顺利进行。当处于取保候审阶段时,犯罪嫌疑人通常需遵守一系列限制,其中就包括不得擅自离开居住地。若在此阶段去外地,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如下:
一、违反取保候审规定
当犯罪嫌疑人未经许可擅自离开其居住地或指定的活动区域时,即被视为违反了取保候审的规定。这一行为可能引起司法机构的关注,并对案件产生不利影响。
二、可能导致的法律后果
违反取保候审规定可能导致多种法律后果,包括但不限于:撤销取保候审决定、转为逮捕或重新拘留、延长办案期限以及对案件作出不利判决等。此外,还可能面临罚款或其他行政处罚。
三、相关法律条文列举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一条规定:“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这意味着任何未经允许的跨区域移动都可能触犯法律。
2. 同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对于违反取保候审规定的犯罪嫌疑人,由决定机关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重新计算羁押期限或者采取其他相应措施。”因此,擅自去外地极可能使案件处理复杂化。
在取保候审期间,犯罪嫌疑人应严格遵守各项规定,确保自身权益不受损害。任何行动上的疏忽都可能对案件进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此期间保持低调和配合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