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签合同里的“霸王条款”可能坑了你
——手把手教你见招拆招
法小云最近收到一条私信:
“上个月签了份购房合同,回家仔细一看才发现里面有句话写着‘若买方违约,需支付总价30%的违约金,卖方违约仅退还定金’…开发商这是不是欺负人?”
屏幕前的你,是不是也曾在租房合同、购物协议或者劳动合同里发现过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条款?别慌,今天法小云就和你一起掀开这些“霸王条款”的老底,教你怎么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不平等条约”到底犯不犯法?民法典有话说
先记住这条核心法律——
根据《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六条到第四百九十八条,判断合同条款是否合法,主要看三点:
①是否故意隐瞒重要内容?
举个栗子:卖手机的合同里偷偷写着“屏幕碎裂必须返厂维修(维修费自付)”,但签合同时销售员压根没提这茬。这种藏着掖着的条款就可能被判无效。
②是否明显偏袒某一方?
比如网课协议上写着“购买后不接受任何理由退费”,或者劳动合同里出现“员工怀孕自动离职”。这种“只能我占便宜,你得认栽”的条款,法院很可能直接宣判无效。
③是否免除对方责任、加重你的义务?
租客损坏家具要赔3000元,房东却连热水器老化漏水都不用修?这种双标条款就像只对一方生效的“不平等条约”,法律早就给它们准备好红牌了!
典型案例
2021年杭州某装修合同纠纷案中,合同最后附加“所有口头承诺无效,以书面条款为准”,但业主发现装修公司故意把前期承诺的环保材料替换成普通款。法院直接判定:“附加条款未尽到提示义务”,装修公司必须赔偿业主损失。
遇到违规条款怎么办?四步自救指南
第一步:立刻按下暂停键
发现可疑条款时,先暂停签字或交易。
实操技巧:
立刻用手机拍照存档
要求对方逐条解释争议条款
重要合同务必带回家研究24小时
第二步:收集关键证据链
必须集齐的四大件:
1. 原始合同(哪怕只是复印件)
2. 沟通记录(微信聊天、通话录音、现场视频)
3. 第三方见证(比如中介在场时的签字确认)
4. 交易凭证(转账记录、收据等)
提醒:
给商家发微信时不妨问一句:“您之前说这条款只是走个形式不会真的执行,对吧?”引导对方亲口承认不公平操作。
第三步:先礼后兵协商修改
话术模板:
“根据《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七条,这条款可能被认定为无效,咱们能否改成更公平的版本?比如双方违约金比例一致设为10%。”
注意:
一定要让对方书面确认修改内容,口头承诺等同于没承诺!
第四步:向这些部门亮剑
| 场景 | 投诉单位 | 受理时间 |
||||
| 网购/消费 | 消费者协会(12315) | 7个工作日内回复 |
| 劳动合同 | 劳动仲裁委员会 | 45天内出结果 |
| 大额纠纷(超5万元) | 直接向法院起诉 | 建议请律师介入 |
真实案例:
2023年广州某健身房因“会员卡不可转让”条款被起诉,法院认为该条款限制了消费者权益且未显著提示,判决健身房必须为会员办理转让手续。
法小云特别提醒:
很多平台会自动勾选“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下次记得点开看看有没有下面这些高危词:
🔥 “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
🔥 “无需承担任何责任”
🔥 “不可撤销/不可变更”
🔥 “视为自动放弃权利”
遇到这些文字陷阱,果断保存证据进行投诉!
现在你知道了——
合同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枷锁”,
而是保护双方权益的“盾牌”。
下次再看到不公平条款,
记得挺直腰板说出那句:
“根据《民法典》,这条需要调整!”
(遇到复杂纠纷时,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律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