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界定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犯罪行为?
——吃进嘴里的东西,绝不能有"毒"!
故事开篇:你可能也碰到过…
夏天到了,街边烧烤摊的香味总是让人走不动道。但你有想过吗?那些红得发亮的烤串,是不是加了不该加的东西?上次新闻里说的"某商家用工业色素加工熟食",一锅卤味差点吃进医院的案子,听起来离我们很远,其实可能就藏在你的日常生活里。
今天,法小云用三杯奶茶的时间,和你聊聊这个关乎"吃"的大问题。
法律小课堂:这些行为已触犯刑法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可不是简单的罚款了事。根据《刑法》第144条,只要在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或销售明知含毒害成分的食品,就可能面临刑罚。
三个关键点帮你划重点:
1️⃣ 主观故意是门槛
不是不小心加错调料,而是明知有害还故意添加。比如用工业盐代替食用盐、给腐肉加甲醛保鲜,统统踩了红线。
2️⃣ 毒害物≠"吃不死人就行
常见的有国家禁用的添加剂(如苏丹红、孔雀石绿)、可能危害健康的工业原料(地沟油、工业色素),以及超量使用的合法添加剂(如亚硝酸盐翻倍)。
3️⃣ 动手的卖货的都逃不掉
从加工厂老板到菜市场摊主,只要参与生产、运输、销售任一环节,都可能被追责。
真实判决:这些案例让人心惊
▶ 2021年浙江某火锅店案
老板为了让汤底"更鲜",长期在底料中掺入含罂粟壳粉末,导致多名顾客尿检异常。最终被判2年有期徒刑,罚金20万元。
▶ 2023年网红零食品牌翻车事件
厂家为延长保质期,在即食鸡爪中超剂量使用防腐剂,检测值超国家标准的35倍。负责人因"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立案起诉。
遇到问题怎么办?手把手教你应对
如果你是消费者:
❶ 保留证据是关键
购买小票、剩余食品(哪怕只剩包装袋)、身体不适的就医记录要第一时间保存。
❷ 三条举报通道任选
→ 拨打12315消费者投诉热线
→ 登录全国12315平台网站提交证据
→ 直接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反映
❸ 集体维权更高效
若多人同时受害,可共同委托律师提起诉讼,还能要求商家支付价款10倍的赔偿金。
如果你是食品从业者:
✔ 每月自查仓库配料表,对照国家禁用物质清单(可搜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查询)
✔ 建立原料采购台账,保存供货方资质证明
✔ 发现误用有害物质,立即停售并主动向监管部门报告,争取从轻处理
法小云暖心提醒
食品安全是红线,既不能赚"黑心钱",也别因为疏忽踩雷。当你发现异常情况,勇敢站出来举报不仅保护他人,也是在保护自己餐桌的安全。
如果此刻你正面临类似困惑,不妨点击下方咨询按钮。我们已为超过50万人匹配专业律师,从保留证据到维权指导,帮你在法律框架内争取最大权益。
(平台律师24小时在线,输入问题10秒内响应,专业解答不收费,纠纷处理更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