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诈骗案中,普通员工的刑事责任是怎样的,他们会被如何判决?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老老实实上班,突然有一天被警察找上门,说是公司涉嫌诈骗,自己也成了“帮凶”?最近几年,这类案件越来越多。明明只是拿工资办事的普通人,为什么也会被追究责任?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帮你看清法律红线。
法律其实是这样说的
根据《刑法》规定,诈骗罪可不是只看职位高低,关键是看参与程度和主观故意。重点记住这两个条文:
《刑法》第266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数额巨大或有严重情节的,最高可判无期徒刑。
《刑法》第27条: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属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重点解读:
1. “明知道”是关键:就算只是基层员工,如果你清楚公司业务不合法(比如明知是虚假宣传还帮客户“画大饼”),就可能被认定参与犯罪。
2. 做的事会影响判罚:普通话务员、文员和技术开发人员,具体分工不同,责任也会不同。
3. 有没有捞好处:主动参与分赃和单纯领固定工资,法官判断时会区别对待。
真实故事告诉你答案
案例1:以为只是“打工人”,结果背上刑期
小王在网贷公司当客服,公司被查出用虚假贷款广告骗手续费。虽然他没有直接参与诈骗方案,但因为长期接触客户投诉(明知有问题仍继续工作),被判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
案例2:及时收手免于重罚
小张在某“荐股群”当管理员,工作两周后察觉异常,主动辞职并保留工作群聊天记录。案发后因及时退出且未获利,最终未被起诉。
普通员工如何保护自己?
如果你正处在“危险职场”,或者已经卷入了麻烦,记住这四步自救指南:
第一步:立刻按下暂停键
发现公司业务疑似违法(比如要求你虚构身份、伪造文件),马上停止相关工作,避免继续“帮凶”行为。
第二步:保留所有痕迹
工资条、工作聊天记录(千万别删!)
上级下达任务的通知(短信、邮件、会议记录)
能证明自己不知情的证据(比如询问公司合规性的聊天记录)
第三步:主动说明情况
如果已经被警方询问,如实回答但别乱说话。重点强调两点:
自己是否清楚公司业务违法
日常工作具体内容是什么
第四步:专业人士护航
不要自己上网查法律“对号入座”,第一时间联系律师,梳理三个核心问题:
1. 你的工作内容触碰到哪些法律风险?
2. 现有证据能证明你的主观认知到什么程度?
3. 如何争取从轻或免除处罚?
最后的暖心提醒
法律不会冤枉好人,但也不会放过坏人。只要守住两个底线——不做“装睡的人”、不拿“烫手的钱”,就算不小心踩坑,也有机会全身而退。
以上就是关于“在诈骗案中,普通员工的刑事责任是怎样的,他们会被如何判决?”的相关回答。如果你正在经历类似困扰,千万别自己闷头焦虑。点击下方咨询按钮,10万名在线律师会为你快速匹配最适合的专业人士,从收集证据到出庭辩护,手把手帮你理清问题。法律问题早一步解决,就能少一份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