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约定的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法小云~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生活中特别常见的问题:朋友之间说好的事情,没签书面合同,算不算数?比如借了钱没打欠条、租房没签协议、帮忙代购没留字据……这些“口头约定”到底有没有法律效力?
先别急,听法小云讲个真实故事
邻居李姐曾借给亲戚5万块钱,对方拍着胸脯说“放心,年底肯定还”,结果到了时间却翻脸不认账。李姐气得直跺脚:“难道口头说的就不算数吗?”
其实啊,法律还真不一定站在赖账的人那边!
---
法律怎么说?
根据《民法典》第469条,合同可以是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只要双方达成一致,内容合法,哪怕只是“嘴上说说”,合同也是成立的!
不过呢,法律也留了个“例外清单”——有些合同必须白纸黑字写清楚,比如:
- 租房子超过6个月的(《民法典》第707条)
- 借钱给别人,约定期限超过6个月的借款合同(《民法典》第668条)
- 涉及建筑工程、技术开发等复杂内容的合同
划重点:大部分日常的口头约定是有效的!但关键问题是——怎么证明你们说过这些话?
---
真实案例看这里
案例1:
小明和小王是同事,小明口头答应借给小王3万元,小王用手机转账记录和聊天记录证明了借款事实。法院最终判决小王必须还钱。
案例2:
张阿姨把房子口头租给小李一年,结果小李住了半年就跑了。因为没签书面合同,法院认定视为“不定期租赁”,张阿姨可以随时要求小李搬走,但很难追讨剩余租金。
你看,法律保护的是“能证明的约定”
---
遇到问题怎么办?3招教你自救!
1. 悄悄留证据
- 电话录音、聊天记录别删除
- 找共同的朋友当证人
- 转账时备注用途(比如“借款”“房租”)
2. 重要事情尽量“落到纸上”
哪怕是手写的字条,写明“谁、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双方按个手印也管用!
3. 翻脸了也别慌
- 先尝试微信/短信沟通,让对方承认约定内容
- 找社区调解员或发律师函施压
- 准备好证据去法院起诉(诉讼费最低50元)
---
法小云贴心总结
口头约定不是“说了白说”,但比书面合同更容易扯皮。
记住:能用文字就别光靠嘴,能留证据就别嫌麻烦!
以上就是关于【口头约定的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相关回答。如果你也遇到了类似问题需要解决,不用着急,点击下方咨询按钮就能联系律师。我们平台有超过10万名律师在线,会根据您的情况推荐最合适的专业人士,一对一解答疑问,手把手教您维护权益~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到大家!生活中还有哪些拿不准的法律问题?欢迎随时找法小云聊聊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