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法小云~
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经常被混淆的法律概念——犯罪中止和犯罪终止。别看这两个词长得像,它们背后的法律意义可差得远呢!
比如电视剧里常演:小偷撬门时突然良心发现,丢下工具跑了;或者凶手举刀时被路人撞见,吓得落荒而逃……这些情节里,哪些算“中止”?哪些算“终止”?判刑时会有区别吗?别急,小云这就带大家揭开谜底!
---
一、法律上的“中止”和“终止”到底怎么分?
根据《刑法》第24条,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主动放弃犯罪,或者主动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举个真实的例子:张三想放火烧仓库,刚点燃火苗就后悔了,赶紧扑灭火势并报警。即便火没烧起来,张三的行为也构成放火罪的中止。
而犯罪终止(实践中常称“犯罪既遂后结束”),是指犯罪已经完成,结果无法改变。比如李四偷走邻居的手机,即使第二天偷偷还回去,也属于盗窃罪终止,因为财物已实际被非法占有过。
关键区别看三点:
1. 时间点不同:中止发生在犯罪过程中(结果出现前),终止多在犯罪完成后。
2. 主动性不同:中止是自己真心想停手,终止可能是被迫或结果已无法挽回。
3. 法律责任不同:中止可能减轻或免除处罚,终止则按既遂定罪。
---
二、真实案例帮你秒懂
案例1(犯罪中止):
王五计划投毒报复同事,但在下毒前突然醒悟,将毒药倒掉并主动向公司坦白。
法院认定王五属于犯罪中止,因其主动放弃且未造成危害,最终免除刑罚。
案例2(犯罪终止):
赵六潜入他人家中盗窃,翻找半小时发现没有值钱物品,空手离开。
法院认为赵六已着手实施盗窃,因客观原因未得逞,属于犯罪未遂(终止的一种形态),量刑时比照既遂从轻处罚。
---
三、如果遇到类似情况,该怎么做?
1. 正在实施犯罪但后悔了
- 立即停止行动,并尽力阻止危害发生(如归还财物、救助受害人)。
- 主动向公安机关自首,说明中止原因。
2. 犯罪已经完成
- 尽快自首并积极赔偿损失,这能争取从轻处罚。
- 配合警方调查,如实供述经过。
小云提醒:
法律对“真心悔改”的中止行为很宽容,但千万别把“临时放弃”当免罪金牌!比如抢劫时发现对方没钱而离开,这种因客观困难停止的,依然可能被认定为犯罪未遂哦。
---
以上就是关于【犯罪中止和犯罪终止的区别是什么?有何不同点?】的解答。
如果你遇到了类似问题,先别着急,点击下方咨询按钮,立刻联系专业律师!平台上有10万多名律师在线,能精准匹配您的需求,无论是分析案情还是准备材料,都能为您提供详细指导,守护您的合法权益~
(法小云贴心提示:主动止损,法律会给你回头路;心存侥幸,代价可能超乎想象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