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法小云~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看似遥远实则很近」的话题:那些电视剧里总出现的「踩点」「买工具」场景,在现实中到底算不算犯罪?万一不小心做了类似的事,真的会被警察叔叔带走吗?
别急,咱们先来看个小故事——
隔壁小区的小张想开锁店,网购了万能钥匙打算练手,结果钥匙还没用就被警察找上门了。小张懵了:「我连别人家门都没碰过啊!」
原来法律管的不只是「动手」的那一刻
根据《刑法》第二十二条,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就属于「犯罪预备」。就算没真正动手,也可能要负法律责任哦!
生活中常见的犯罪预备行为
1. 买装备就像「集邮」
买假车牌、偷拍设备、万能钥匙...如果是为了干坏事做准备,哪怕只是藏在床底下,都可能被认定为预备犯罪。
真实案例:2021年杭州某男子网购信号屏蔽器准备考场作弊,东西还没拆封就被判刑。
2. 踩点比逛街还认真
连续三天在银行门口转悠记保安换班时间,深夜拿着本子在小区记录住户作息...这些「异常关心」他人生活的行为很危险。
3. 写剧本比编剧还细致
详细策划抢劫路线的手绘地图,用暗语记录的分赃方案,手机里存着的「绑架话术模板」...这些电子证据一查一个准。
4. 组队聊天变「犯罪研讨会」
在微信群里商量怎么偷电缆,私聊时发送「老地方动手」的暗号,都可能被认定为共同犯罪预备。
要是遇到这些情况怎么办?
✅ 自己差点犯错:立刻停止准备行为,主动销毁工具,必要时向公安机关说明情况。
✅ 发现他人异常:
- 悄悄拍下可疑物品(注意安全!)
- 记录对方车牌号、外貌特征
- 拨打110时说明「疑似犯罪预备行为」
✅ 被误会调查:
配合警方问询时如实说明物品用途
提供网购记录、聊天截图等证明清白
法律小课堂
犯罪预备可比照既遂犯从轻处罚,但像准备爆炸物等特别危险的行为,照样可能面临重罚。
举个例子:2020年广州法院判决的「毒奶茶案」中,王某网购麻醉药品准备下药抢劫,仅因保存大量聊天记录就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
法小云暖心提示
很多朋友觉得「只要没动手就没事」,但法律的红线比我们想象得更靠前。日常生活中,这些细节要注意:
- 网购特殊工具前先查是否合法
- 朋友开玩笑说「干票大的」要及时制止
- 发现家人藏匿可疑物品要耐心沟通
以上就是关于【犯罪预备阶段的典型行为有哪些?】的相关回答。如果你正在为类似问题头疼,别担心!点击下方咨询按钮,10万名律师随时待命,专业解答你的困惑,手把手教你用法律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