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民事解决方法及法律科普
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是社会中常见的法律问题之一。当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因医疗过错遭受损害时,可通过民事途径解决此类纠纷。
一、协商解决
医疗纠纷发生后,患者及家属可与医疗机构进行协商,达成赔偿协议。双方可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就赔偿数额、方式等达成一致意见,签订赔偿协议。
二、调解处理
若协商无果,患者可向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调解。调解过程中,卫生行政部门会组织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力求达成赔偿协议。同时,也可寻求第三方调解机构帮助解决纠纷。
三、诉讼解决
如协商和调解均无法达成一致,患者可选择诉讼途径解决纠纷。通过向法院起诉,要求医疗机构承担医疗损害赔偿责任。法院将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判决医疗机构是否承担赔偿责任及赔偿数额。
相关法律规定:
1.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医疗机构在诊疗活动中如有过错,造成患者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预防和处理医疗纠纷。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因民事权益纠纷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作出公正判决。
医疗损害赔偿纠纷需依法解决,患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