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专题
法驻云知识产权专题,提供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保护的专业知识,涵盖申请流程、维权策略、侵权处理等内容,帮助您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实现创新价值。
20000+篇专题内容
知识产权知识
知识产权
保密协议中的补偿条款是怎样的?如何获得补偿?
员工入职签保密协议时容易忽略的补偿金问题 到底值多少钱?怎么拿到手?这篇文章帮你一次说清 不知道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入职时HR递来一摞文件,在"保密协议"那页敲着桌子催你签字。你心里嘀咕:"真要泄密了会怎样?听说能拿补偿金?"但看着HR严肃的表情,赶紧潦草签字走完流程。 其实这些年因为保密协议补偿问题引发的官司肉眼可见地变多了。今天我们就用大白话聊聊签了保密协议到底能不能拿钱、能拿多少钱、怎么拿钱。 法律早给你撑腰了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企业要是约定了竞业限制条款(比如离职后不能去竞争对手公司上班),必须按月给补偿金! 这里要注意两个关键点: 1️⃣ 补偿金额不能低于离职前12个月平均工资的30% 2️⃣ 如果企业拖着超过3个月不给钱,你可以单方面撕毁协议 比如广州某员工被前公司拖欠5个月补偿金,起诉后法院不仅判公司补钱,还支持员工重新找工作不受限制。 你必须要做的五件事 ✍️ 白纸黑字写清楚:签协议时一定要勾选或要求写明"是否包含竞业限制条款" 🗣️ 离职时当面确认:用短信/邮件和HR确认补偿金额和发放时间 📱 保留所有记录:保存公司要求你履行保密义务的证据(比如禁止入职某公司的通知) 🛑 及时主张权利:发现公司拖欠满3个月,马上书面告知解除保密义务 ⚖️ 投诉 诉讼双管齐下:先找劳动监察部门;不成再走法律程序 看别人怎么争取权益的 上海李女士跳槽后被前东家起诉索赔50万,法院审查发现: 1. 公司给的补偿金只有月薪20%(低于法定30%) 2. 李女士入职的新公司与前东家经营范围完全不重叠 最终法院判决李女士无需赔偿,公司还要补足差额。 当你的权益受侵害时: 第一步:立即收集劳动合同、保密协议、工资流水等证据 第二步:用EMS给公司寄送《解除竞业限制通知书》(记得备注文件名称) 第三步:向公司所在地劳动仲裁委员会提交申请书 遇到具体法律问题不要慌,点击下方「立即咨询」按钮,可以得到更精准的解决方案。我们对接全国超过300个城市的专业律师,能够根据你的实际情况,提供从证据收集到出庭应诉的全流程指导。
知识产权 209人阅读
知识产权
使用未注册商标从事特许经营存在哪些法律风险?有什么后果?
没有商标就开加盟店? 你可能已经踩了大雷! 每次看到街边的奶茶店、炸鸡店挂上「全国连锁」的招牌,你是不是也心动过:“要不加盟一个试试?” 但你知道吗?那些让你交加盟费的公司,很可能连商标都没注册成功! 一旦掉进这个坑,可能钱没赚到,还要吃官司、赔到血本无归…… 今天法小云就和你聊聊:用没注册成功的商标搞加盟,到底有多危险? 先搞懂一条红线: 法律规定,搞加盟必须有自己的“注册商标”! 根据《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第三条,做特许经营(也就是加盟)的公司,必须拥有至少1个 注册成功的商标 ,并且有成熟的经营模式。 (划重点:这里的商标必须是在国家商标局通过审核、拿到注册证的,光提交申请可不算!) 不用注册商标就开加盟? 三大风险让你一夜回到解放前! 风险一:你的“加盟生意”根本不受法律保护 张老板花20万加盟了一个网红炸鸡品牌,结果发现总部连商标都没注册下来。后来有另一家店用同样的名字开在隔壁,张老板想告对方侵权,法院却说:“你自己用的商标都不合法,告什么告?” ——根据《商标法》第五十七条,只有拿到商标注册证,才有权禁止别人用相同/近似的招牌。 风险二:加盟商可以反手告你,要求退钱+赔偿 李女士加盟某童装品牌后发现商标未注册,直接起诉到法院。法院判决:总部隐瞒关键信息,全额退还加盟费,并赔偿3万元! ——根据《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隐瞒商标真实情况,加盟商有权单方面解除合同! 风险三:罚款最高10万,还可能被吊销执照 监管部门查到某餐饮公司用未注册商标发展30家加盟店,最终罚款8万元,并要求停止所有加盟业务! ——根据《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违规开展特许经营的,轻则罚款15万,重则510万! 已经用了未注册商标怎么办? 三步紧急止损! 第一步:立即停用问题商标 所有门店招牌、宣传物料、合同文件全部撤换,别让损失继续扩大! 第二步:主动联系加盟商协商 提供补救方案(例如更换新品牌、降低管理费),避免集体诉讼 第三步:尽快申请商标注册 登录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官网(网址:自行补充)在线提交申请,注册成功前暂停发展新加盟店 给普通人的避坑指南: 想加盟品牌?先做这三件事! 1. 官网查商标 进入中国商标网,输入品牌名称,查看是否显示“注册公告”(仅仅是“初审公告”都不保险!) 2. 合同要明确条款 签约时要求写明:“甲方承诺已取得XX商标注册证(注册号:XXX)”,并索要证书复印件 3. 保存所有证据 加盟费转账备注“特许经营费用”,保留培训记录、进货清单,聊天记录别删! 如果你发现自己加盟的品牌根本没有注册商标,可以先通过12315投诉,或直接委托律师起诉要求解除合同。 关于特许经营的法律问题还有很多门道,比如备案手续怎么办理、哪些情况下加盟费能全退……如果看完还有疑惑,可以直接点击下方按钮,10秒提交你的具体情况,平台会为你匹配擅长特许经营案件的律师,1对1教你如何维权止损。 (通过咨询按钮提交问题后,专业律师会在15分钟内联系你)
知识产权 93人阅读
知识产权
如何区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定义和区别是什么?
如何区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 定义和区别是什么? 最近有朋友吐槽:"我明明骑的是电动车,怎么就被交警拦下说算机动车?"你是不是也一样困惑?今天就跟着法小云,用三个步骤轻松搞懂它们的区别! 第一步:看法律怎么说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 非机动车是靠人力或者畜力驱动,或者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代步车(比如自行车、符合规定的电动自行车)。 机动车则是用燃料或电力驱动,能高速行驶的交通工具(比如汽车、摩托车、超标的电动车)。 敲黑板!两者的区分标准不是外观,而是速度和性能。 第二步:记住四个数字 国家规定电动自行车必须同时满足: 最高车速 ≤25公里/小时 整车重量 ≤55kg 电机功率 ≤400W 必须有脚踏骑行能力 如果不达标,哪怕长得像电动车,法律上也会被认定为摩托车(也就是机动车)。比如某外卖小哥因骑行无脚踏的超标电动车被处罚,法院最终认定属于机动车无证驾驶。 第三步:碰到纠纷怎么办? 情景1:买车怕踩坑 买电动自行车时一定检查是否贴有《电动自行车产品合格证》 让商家开具正规发票并注明车型 情景2:事故责任扯不清 立即现场拍照(车辆细节、碰撞位置) 通过交警出具事故认定书 协商不成可以申请人民调解 举个真实案例:深圳李女士新买的电动自行车因突然加速撞伤行人,经检测车速超标被认定属机动车,最终自担70%赔偿责任。 遇到具体法律问题别慌张,点击页面下方咨询按钮,将有专业律师结合您的个案给出解答。平台实时连接全国律师库,用最贴心的方式帮您维护权益。 [需要咨询?点这里联系专业律师] 写在最后: 随着新国标推行,各地对电动车的管理越来越规范。分清车辆属性不仅是守法的要求,更是对自己和他人安全的保障。下次选购代步工具时,记得要"验明正身"哦!
知识产权 178人阅读
知识产权
哪些行为构成侵犯著作权?
哪些行为构成侵犯著作权?(这行是标题) 刷朋友圈看到有人搬运你写的文章 短视频里发现你创作的配乐被商用 辛苦设计的表情包被商家擅自印刷在商品上 作为创作者的你 是否也有过这种"作品被偷还装不知道"的憋屈经历? 今天法小云就带大家认识 那些日常中容易踩坑的侵权行为 看完这篇你也能避开版权雷区! 根据《著作权法》规定 这些行为都可能构成侵权👇 未经许可复制传播 比如:把付费剧本转手发到微信群 把连载小说截图凑成PDF打包分享 抄袭模仿还硬说原创 比如:用网红画手的画风接稿赚钱 把原创歌词改几个字说成自己写的 商用他人作品不付钱 比如:餐厅播放网上找的背景音乐 用网友拍的照片做店铺宣传海报 恶意破坏技术保护措施 比如:破解付费课程视频的加密程序 绕开付费墙搬运电子书 真实案例敲黑板 去年法院判过这样一个案子: 某视频博主擅自用平台用户拍摄的油菜花田视频 拼接成自己的广告作品 结果按每条视频500元标准赔偿 如果不幸被侵权 照着这三步能有效维权 1️⃣ 保留侵权证据 立即对相关页面截图+录屏 (要完整显示发布时间和发布者) 2️⃣ 联系直接侵权人 发送书面通知要求删除/赔偿 (保留快递单据和聊天记录) 3️⃣ 寻求专业力量 向侵权平台投诉 或委托律师发送律师函 温馨小贴士: 自己创作时也要注意不能随便使用 未授权的音乐/字体/图片 哪怕是表情包都可能存在侵权风险哦 看到这里的小伙伴 如果正面临类似的法律困扰 可以直接点击下方咨询按钮 我们为您对接专业知识产权律师 平台目前有十万+真实执业律师 一对一沟通效率更高 根据具体情况定制解决方案 及时守护您的创作成果
知识产权 93人阅读
知识产权
保密协议违反后是否有补偿规定?
保密协议违反后,有补偿规定吗?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入职时签了保密协议,但心里总犯嘀咕: “万一不小心泄露了公司秘密,真的要赔钱吗?” “如果是前同事偷看了我的文件导致泄密,我也要负责吗?” 今天法小云就和你聊聊,保密协议的违约赔偿到底藏着哪些门道。 法律其实这样规定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23条和第90条: 签订保密协议后违约的,可能面临三种后果: 1. 按协议支付违约金(必须提前在协议里写清楚具体金额) 2. 按实际损失赔偿(比如公司能举证泄密带来了20万亏损) 3. 二者同时适用 再来看《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7条: 如果是竞争对手故意窃取商业秘密,最高可能赔偿实际损失的五倍! 这些真实案例值得关注 👉 案件1:某手机维修员将客户维修记录卖给第三方,被判赔偿公司18万元 法院认为:虽然协议里没写违约金,但公司提供了数据交易的转账记录,最终按实际损失判决 👉 案件2:设计师跳槽时带走了前公司的设计模板,被判三年内禁止从事同类工作 特别提醒:公司要求竞业限制的,必须按月支付补偿金,否则约定无效 遇到问题这样解决 1️⃣ 证据收集三板斧 • 留存泄密文件的原件和传输记录 • 保存工作电脑的使用痕迹 • 及时对通话录音和聊天记录录屏 2️⃣ 先礼后兵更高效 找律师发一封《履约告知函》 据统计,45%的纠纷在这个阶段就能解决 3️⃣ 维权途径灵活选 • 线上:通过「劳动纠纷调解平台」提交材料 • 线下:带着证据去劳动监察大队填表 • 紧急情况可以直接报警(适用于商业秘密被窃) 重要法律小贴士 ① 公司不能搞“无限期保密”——技术秘密最长10年,普通商业信息一般23年 ② 口头保密承诺也有法律效力,但建议留存会议录音 ③ 举报他人泄密的,记得要求公司对你的身份保密 工作中难免会遇到棘手的保密问题,如果你正在面临相关纠纷,不妨试试平台的律师咨询服务。我们汇聚了全国擅长处理劳动纠纷的专业律师,通过智能匹配系统,3分钟内就能为您对接最对口的法律专家。无论是查看协议条款,还是制定解决方案,都能获得针对性指导。
知识产权 134人阅读
知识产权
不侵犯专利权的常见行为有哪些?
不侵犯专利权的常见行为有哪些? 今天咱们不聊复杂的法律术语,就说点大实话——如果你是个喜欢倒腾小发明的科技迷,或是正打算推新款爆品的小老板,会不会总担心自己不小心踩到专利雷区? 别慌!就算没学过法律条文,也能轻松避开专利侵权坑。今天法小云就带大家解锁那些「合法使用他人专利」的正确姿势~ 先认识「保护罩」:《专利法》 咱们国家《专利法》第67条说了:专利权人卖出去的东西,别人再拿去卖或用,不算侵权! 举个栗子↓ 老王家产的手机屏幕保护膜专利火遍全国,你从正规渠道买来老王的贴膜,加个创意包装转手卖出——完全合法! 类似案例:2021年杭州法院判决某淘宝商家转卖正品手机壳不构成侵权,因为商品来源合法。 五大安全操作指南 1️⃣ 淘宝式避雷法: 用前先查「身份证」 • 动手研发前,记得上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输入关键词查有没有雷同专利 • 发现近似专利也别慌,找专业律师看看技术区别 2️⃣ 借力打力诀窍:走官方大道 • 直接找专利持有者买授权(白纸黑字最安心) • 用过期专利放心开发(发明专利20年、实用新型10年) 案例提示:2020年某药企利用过期抗癌药专利成功推出平价仿制药 3️⃣ 原创护体术:每一步都留痕 • 实验室记录本每天写研发日志 • 重要节点拍照/录像存档 • 找公证处给关键证据「上锁」 4️⃣ 反向工程秘籍:拆得合法就能学 • 从正规渠道购买样品 • 全程录制拆解过程 真实案例:2019年深圳某企业通过拆解进口设备改进技术,因保留完整证据链被判不侵权 5️⃣ 临时过境特权:国际玩家的秘密 外国飞机轮船带着专利技术临时过境中国 只要别在我们的地盘上搞商业买卖 《专利法》第75条表示:随便停! 遇到警告函怎么办? 收到律师函先深呼吸,跟着这三步走: ① 马上停止涉事产品的生产销售 ② 联系专业知产律师做侵权风险评估 ③ 若确实无意侵权,可尝试与专利权人和解 (温馨提示:遇到产品研发、新品上市等重要节点,提前做专利排查能省下几十万诉讼费哦!) 关于「不侵犯专利权的常见行为有哪些」的知识就说到这里。如果此刻你正在为某个产品设计发愁,或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侵权通知,点击下方咨询按钮,立刻对接专业知识产权律师。我们平台筛选全国优质律所,最快5分钟响应,用最靠谱的方案守护你的创意成果!
知识产权 64人阅读
知识产权
注册商标侵权赔偿数额是如何确定的?具体标准有哪些?
商标侵权赔偿怎么算? ——看懂规则才能保护你的"金字招牌"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些事? 夜市里遇到和你家包装一模一样的山寨货 自家店铺名字被隔壁老王原封不动抄走 辛苦设计的图案转眼出现在别家招牌上 ...... 你可能会气得跳脚:"他们凭什么用我的商标?必须赔钱!" 但具体赔多少钱?可不是你说多少就是多少哦 ▶▷法律规定怎么算? 根据《商标法》第57条,未经许可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标都可能构成侵权。真要算赔偿的话,主要看四个标准: 【标准一】按被侵权方的实际损失算(重点保护原创) 举例:你卖奶茶被山寨,发现每月营业额少了5万 若能证明这5万是侵权导致,可以主张赔偿 【标准二】按侵权方的获利来算(打掉不义之财) 比如对方卖盗版衣服,利润3万/月 即便你没证据证明自己损失,也能要求按对方利润赔偿 【标准三】参考商标许可使用费(借用价格推算) 假设你本可以将商标授权他人,每年收2万使用费 法院会结合使用费数额确定赔偿 【标准四】法定赔偿(兜底救济) 当前两种情况都算不清时 法律规定直接判赔500万元以下(新修订的法定上限) ★特别注意★ 无论用哪种方法算 都需要保存好销售记录、侵权产品等证据! ▶▷现实案例 【奶茶店之争】 某网红奶茶商标被仿冒后 通过提供半年销售报表和顾客投诉记录 最终获赔实际损失38万元 【服装品牌维权案】 侵权方淘宝店铺显示月销5000件 法院按每件利润10元计算违法所得 判赔60万元 【小家电商标案】 因双方均无法举证实际损失 法院综合考虑模仿程度和影响范围 最终适用法定赔偿50万元 ◆发现自己被侵权怎么办◆ 记住这四步走: 1. 收集证据链 √公证购买侵权产品 √保留双方销售记录 √拍摄店铺/网页侵权内容 2. 合理计算损失 对比侵权前后的利润变化 统计对方销售数量(可通过商品评价估算) 查找同类商标授权费用 3. 准备完整材料 商标注册证书 侵权产品实物或照片 财务账本/纳税证明 沟通警告记录(如有) 4. 找专业帮手 建议联系知识产权律师 可通过在线法律平台快速匹配合适律师 专业文书和出庭支持能极大提高成功率 如果看完还是不清楚具体操作 不必自己对着法律条文发愁 点击下方咨询按钮 马上就能连线专业律师 全国10万+持证律师在线接单 根据你的实际情况 一对一指导完整维权流程 助你夺回应得的赔偿!
知识产权 195人阅读
知识产权
著作权归属是否一定归属于作者个人?
听说隔壁小王上个月写了一首歌 结果被公司改成了广告曲—— "这可是我的心血啊!"小王急得直跺脚 这著作权到底该归谁? 今天法小云就和大家聊聊 那些你亲手"生"出来的作品 真的永远都属于你吗? 一、先看基础法条 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一条 写作者确实是作品的"亲爹妈" 但别急着开心 法律紧接着就甩出个"大转折" 二、五种特殊情况要记牢 1. 公司给的任务活 就像你在公司做动画 最后著作权可能归老板 《著作权法》第十七条白纸黑字写着 职务作品著作权默认归作者 但如果用公司设备完成 而且主要利用单位资源搞创作 公司就能优先使用两年 2. 签合同接的私活 比如帮甲方画logo 只要合同里写明"归甲方所有" 再精美的设计都不是你的崽 3. 合作开发的程序 几个人一起写软件怎么办? 法律第十八条明确说 著作权归全体开发者共有 使用时得商量着来 4. 影视大制作的背后 你看的那些爆款电影片尾 密密麻麻的公司名单都有份 这类视听作品的著作权 可不只是导演和编剧的 5. 委托他人搞创作 比如请独立画师画插图 记得在合同里写清归属 否则著作权默认归画师 三、真实故事会 1. 张设计师的教训:在广告公司任劳任怨做设计 离职后想用作品参展 结果被原公司一纸律师函警告 2. 程序员小刘的困境:离职后发现前东家把软件卖给其他公司 法院却说合同早有约定归属权 四、实用手册看这里 👉创作前要拍照:保留好最初的草稿电子记录 👉聊天记录别删:保存关于作品的重要讨论 👉合同条款划重点:紧盯"著作权归属"这几个字 👉书面确认别嫌烦:重要约定还是白纸黑字最靠谱 遇到问题时先别慌 收集好创作过程的全部证据 从聊天记录到修改版本 这都是你的救命稻草 五、常见陷阱要绕开 ▲ 口头约定如浮云 ▲ "咱们关系好不用签合同"最危险 ▲ 转账记录≠著作权转让 ▲ 公司电脑里的文件可能带不走 如果你也遇到了"孩子被抱走"的委屈事 点击下方咨询按钮 10万+专业律师正在线待命 手把手带你找回"亲生孩子" 法律问题不可怕 就怕找不对方法!
知识产权 126人阅读
知识产权
未注册商标特许经营的风险包括哪些内容?商业运营中需要注意什么?
用张三和李四的故事讲商标那些事儿 看到街边奶茶店一个月连开三家分店,你想过加盟类似品牌当老板吗? 但要是告诉你,加盟的那个招牌可能连商标都没注册,转眼就会引发官司,你还敢投钱吗? 今天法小云就带大家看看,用未注册商标搞特许经营那些暗藏的"连环雷"。 一、左手生意经 右手法律帐 我国《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第三条规定:特许经营必须以拥有注册商标为前提。 《商标法》第五十七条明确,未经许可使用他人注册商标可构成侵权。 举个真实案例:2019年张老板加盟某奶茶品牌,开了5家连锁店。半年后被正牌"茶XX"起诉商标侵权,不仅要拆招牌赔10万,还没收了所有经营设备。 二、四个暗雷区要当心 1. 侵权必炸雷 用未注册的LOGO经营,随时可能踩中他人注册商标。像极了租房子没看房产证,第二天真房东就来收房的情形。 2. 合同碎纸雷 《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规定未依法备案的特许经营合同可能无效。签了200页合同,最后发现是张废纸。 3. 山寨克隆雷 自己不注册商标,分店可能私自改招牌。就像你生了娃却不上户口,结果被隔壁老王抱走了。 4. 赔偿三连雷 一旦被认定侵权,可能面临三重打击:停止使用+赔偿损失+销毁侵权物品。参考2018年杭州某烘焙品牌案,最高单店被判赔25万元。 三、商业防雷五步走 1. 商标先行 开店前像查户口一样查商标:登陆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进入商标查询→输入品牌名检索(操作就像网购搜同款) 2. 合同显微镜 重点看三条:是否注明商标注册号?违约责任是否明确?是否有提前解约条款?(建议用红笔把这三点圈出来) 3. 备案要留痕 法律规定特许经营备案需提交:营业执照副本、特许经营合同样本、操作手册目录(建议用透明文件袋成套保存) 4. 动态管理表 建立商标监测档案:注册日期、续展时间、使用范围。可设置手机日历提醒,到期前三个月标红预警。 5. 证据保存术 日常做好三门功课:保留总部提供的培训记录、保存进货单据原件、拍摄门店实际使用商标的照片(建议每周云端备份) 遇到麻烦怎么办? 1. 发现对方商标有问题 立刻暂停新店装修、保留付款凭证、联系总部书面交涉(记住要发邮政EMS存证) 2. 已经收到律师函 三步应对法:取下侵权标识→清点实际损失→寻求专业律师介入(千万别自行签署任何文件) 3. 准备诉讼救济 提前准备三件套:加盟合同原件、商标使用证据、实际损失清单(建议分门别类装订成册) 关键时刻找对帮手 以上就是关于【未注册商标特许经营的风险包括哪些内容?商业运营中需要注意什么?】的避雷指南。如果您正在遭遇类似纠纷,不必独自面对风险,点击下方咨询按钮即可连接专业律师。我们平台驻有10万持证律师,能为您精准匹配商标领域的法律专家,无论是侵权谈判还是合同维权,都能为您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知识产权 162人阅读
知识产权
商标权转让税费缴纳标准是什么?税率有哪些因素影响?
哪些卖商标的网红店翻车了? 看到喜欢的奶茶品牌换了老板,朋友们在直播间抢购服饰商标...你是不是也好奇——商标转手到底要交多少税?万一交少了会不会被追责? 别慌!今天法小云和你掰开揉碎聊明白,那些藏在"商标买卖"背后的税费秘密。 ▌一、卖商标要交哪些钱?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等规定,转让商标权的税费主要涉及4大金刚: 1. 增值"小能手"——增值税 个人卖商标暂免交增值税(前提是未登记为个体工商户),企业卖商标按照"无形资产转让"缴纳6%(一般纳税人)或3%(小规模纳税人)。法律依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第12条 2. 收尾"清道夫"——企业所得税 对企业来说,转让所得减除成本后的收益要并入企业利润,统一按25%税率缴纳。举个栗子:A公司花20万注册的商标卖出50万,需针对30万利润缴纳企业所得税。 3. 财产"见证官"——印花税 签合同就要交!按合同金额的0.03%贴花。比如500万的商标交易,买卖双方各交1500元。《印花税暂行条例》附件《印花税税目税率表》说得清清楚楚。 4. 意外"惊喜税"——其他情形 个人转让商标收入超过财产原值的部分,可能需要按20%缴个人所得税(参考:《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8条)。不过这种情况较少见,毕竟大部分个人商标注册成本不高。 ▌二、四大因素决定你的税率 2023年江苏某瑜伽服商标转让纠纷中,卖方因隐瞒评估价值被追缴税款达110万。记住这4个关键变量: 1. 价值评估 就像买二手房要做评估,商标估值会影响计税基础。专业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要留存好。 2. 持有时间 企业持有商标满3年,可能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特殊政策需咨询当地税务) 3. 企业身份 高新技术企业、小微企业可能有税率优惠 4. 秘密条款 有的合同会约定税费由买方承担,但注意这属于双方约定,税务局只看法律规定的纳税义务人 ▌三、实战避坑指南 老王去年转手烧烤店商标时吃了大亏,教你三招避免重蹈覆辙: 第一步:找两个"证婚人" ①商标局官网查注册信息 ②第三方出具评估报告 (千万别像老王那样自行估价,结果被认定隐瞒收入) 第二步:合同写成"剖腹产报告" 必须写清这6要素: 转让价格是否含税 税费承担方 付款方式 违约条款 商标权属状态 违约责任 第三步:找税务师做"体检" 建议在签订意向书阶段就咨询专业人员,提前计算预估税费。曾在杭州开奶茶店的小美就因这步操作,省下近8万元税费。 遇到难题了怎么办? 商标买卖涉及法律+税务双战场,遇到价格争议、权属纠纷等情况,建议及时获取专业意见。点击底部咨询按钮,立刻联系商标领域的专业律师,10万+执业律师24小时在线,为您精准匹配最适合的法律助手。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解开商标转让的税费迷雾,如果有其他法律困惑,法小云随时在这里等你提问哦~
知识产权 101人阅读
Loading comments...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专题
20000+篇专题内容
法驻云知识产权专题,提供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保护的专业知识,涵盖申请流程、维权策略、侵权处理等内容,帮助您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实现创新价值。
知识产权知识
保密协议中的补偿条款是怎样的?如何获得补偿?
保密协议中的补偿条款是怎样的?如何获得补偿?
员工入职签保密协议时容易忽略的补偿金问题 到底值多少钱?怎么拿到手?这篇文章帮你一次说清 不知道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入职时HR递来一摞文件,在"保密协议"那页敲着桌子催你签字。你心里嘀咕:"真要泄密了会怎样?听说能拿补偿金?"但看着HR严肃的表情,赶紧潦草签字走完流程。 其实这些年因为保密协议补偿问题引发的官司肉眼可见地变多了。今天我们就用大白话聊聊签了保密协议到底能不能拿钱、能拿多少钱、怎么拿钱。 法律早给你撑腰了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企业要是约定了竞业限制条款(比如离职后不能去竞争对手公司上班),必须按月给补偿金! 这里要注意两个关键点: 1️⃣ 补偿金额不能低于离职前12个月平均工资的30% 2️⃣ 如果企业拖着超过3个月不给钱,你可以单方面撕毁协议 比如广州某员工被前公司拖欠5个月补偿金,起诉后法院不仅判公司补钱,还支持员工重新找工作不受限制。 你必须要做的五件事 ✍️ 白纸黑字写清楚:签协议时一定要勾选或要求写明"是否包含竞业限制条款" 🗣️ 离职时当面确认:用短信/邮件和HR确认补偿金额和发放时间 📱 保留所有记录:保存公司要求你履行保密义务的证据(比如禁止入职某公司的通知) 🛑 及时主张权利:发现公司拖欠满3个月,马上书面告知解除保密义务 ⚖️ 投诉 诉讼双管齐下:先找劳动监察部门;不成再走法律程序 看别人怎么争取权益的 上海李女士跳槽后被前东家起诉索赔50万,法院审查发现: 1. 公司给的补偿金只有月薪20%(低于法定30%) 2. 李女士入职的新公司与前东家经营范围完全不重叠 最终法院判决李女士无需赔偿,公司还要补足差额。 当你的权益受侵害时: 第一步:立即收集劳动合同、保密协议、工资流水等证据 第二步:用EMS给公司寄送《解除竞业限制通知书》(记得备注文件名称) 第三步:向公司所在地劳动仲裁委员会提交申请书 遇到具体法律问题不要慌,点击下方「立即咨询」按钮,可以得到更精准的解决方案。我们对接全国超过300个城市的专业律师,能够根据你的实际情况,提供从证据收集到出庭应诉的全流程指导。
知识产权209人阅读
使用未注册商标从事特许经营存在哪些法律风险?有什么后果?
使用未注册商标从事特许经营存在哪些法律风险?有什么后果?
没有商标就开加盟店? 你可能已经踩了大雷! 每次看到街边的奶茶店、炸鸡店挂上「全国连锁」的招牌,你是不是也心动过:“要不加盟一个试试?” 但你知道吗?那些让你交加盟费的公司,很可能连商标都没注册成功! 一旦掉进这个坑,可能钱没赚到,还要吃官司、赔到血本无归…… 今天法小云就和你聊聊:用没注册成功的商标搞加盟,到底有多危险? 先搞懂一条红线: 法律规定,搞加盟必须有自己的“注册商标”! 根据《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第三条,做特许经营(也就是加盟)的公司,必须拥有至少1个 注册成功的商标 ,并且有成熟的经营模式。 (划重点:这里的商标必须是在国家商标局通过审核、拿到注册证的,光提交申请可不算!) 不用注册商标就开加盟? 三大风险让你一夜回到解放前! 风险一:你的“加盟生意”根本不受法律保护 张老板花20万加盟了一个网红炸鸡品牌,结果发现总部连商标都没注册下来。后来有另一家店用同样的名字开在隔壁,张老板想告对方侵权,法院却说:“你自己用的商标都不合法,告什么告?” ——根据《商标法》第五十七条,只有拿到商标注册证,才有权禁止别人用相同/近似的招牌。 风险二:加盟商可以反手告你,要求退钱+赔偿 李女士加盟某童装品牌后发现商标未注册,直接起诉到法院。法院判决:总部隐瞒关键信息,全额退还加盟费,并赔偿3万元! ——根据《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隐瞒商标真实情况,加盟商有权单方面解除合同! 风险三:罚款最高10万,还可能被吊销执照 监管部门查到某餐饮公司用未注册商标发展30家加盟店,最终罚款8万元,并要求停止所有加盟业务! ——根据《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违规开展特许经营的,轻则罚款15万,重则510万! 已经用了未注册商标怎么办? 三步紧急止损! 第一步:立即停用问题商标 所有门店招牌、宣传物料、合同文件全部撤换,别让损失继续扩大! 第二步:主动联系加盟商协商 提供补救方案(例如更换新品牌、降低管理费),避免集体诉讼 第三步:尽快申请商标注册 登录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官网(网址:自行补充)在线提交申请,注册成功前暂停发展新加盟店 给普通人的避坑指南: 想加盟品牌?先做这三件事! 1. 官网查商标 进入中国商标网,输入品牌名称,查看是否显示“注册公告”(仅仅是“初审公告”都不保险!) 2. 合同要明确条款 签约时要求写明:“甲方承诺已取得XX商标注册证(注册号:XXX)”,并索要证书复印件 3. 保存所有证据 加盟费转账备注“特许经营费用”,保留培训记录、进货清单,聊天记录别删! 如果你发现自己加盟的品牌根本没有注册商标,可以先通过12315投诉,或直接委托律师起诉要求解除合同。 关于特许经营的法律问题还有很多门道,比如备案手续怎么办理、哪些情况下加盟费能全退……如果看完还有疑惑,可以直接点击下方按钮,10秒提交你的具体情况,平台会为你匹配擅长特许经营案件的律师,1对1教你如何维权止损。 (通过咨询按钮提交问题后,专业律师会在15分钟内联系你)
知识产权93人阅读
如何区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定义和区别是什么?
如何区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定义和区别是什么?
如何区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 定义和区别是什么? 最近有朋友吐槽:"我明明骑的是电动车,怎么就被交警拦下说算机动车?"你是不是也一样困惑?今天就跟着法小云,用三个步骤轻松搞懂它们的区别! 第一步:看法律怎么说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 非机动车是靠人力或者畜力驱动,或者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代步车(比如自行车、符合规定的电动自行车)。 机动车则是用燃料或电力驱动,能高速行驶的交通工具(比如汽车、摩托车、超标的电动车)。 敲黑板!两者的区分标准不是外观,而是速度和性能。 第二步:记住四个数字 国家规定电动自行车必须同时满足: 最高车速 ≤25公里/小时 整车重量 ≤55kg 电机功率 ≤400W 必须有脚踏骑行能力 如果不达标,哪怕长得像电动车,法律上也会被认定为摩托车(也就是机动车)。比如某外卖小哥因骑行无脚踏的超标电动车被处罚,法院最终认定属于机动车无证驾驶。 第三步:碰到纠纷怎么办? 情景1:买车怕踩坑 买电动自行车时一定检查是否贴有《电动自行车产品合格证》 让商家开具正规发票并注明车型 情景2:事故责任扯不清 立即现场拍照(车辆细节、碰撞位置) 通过交警出具事故认定书 协商不成可以申请人民调解 举个真实案例:深圳李女士新买的电动自行车因突然加速撞伤行人,经检测车速超标被认定属机动车,最终自担70%赔偿责任。 遇到具体法律问题别慌张,点击页面下方咨询按钮,将有专业律师结合您的个案给出解答。平台实时连接全国律师库,用最贴心的方式帮您维护权益。 [需要咨询?点这里联系专业律师] 写在最后: 随着新国标推行,各地对电动车的管理越来越规范。分清车辆属性不仅是守法的要求,更是对自己和他人安全的保障。下次选购代步工具时,记得要"验明正身"哦!
知识产权178人阅读
哪些行为构成侵犯著作权?
哪些行为构成侵犯著作权?
哪些行为构成侵犯著作权?(这行是标题) 刷朋友圈看到有人搬运你写的文章 短视频里发现你创作的配乐被商用 辛苦设计的表情包被商家擅自印刷在商品上 作为创作者的你 是否也有过这种"作品被偷还装不知道"的憋屈经历? 今天法小云就带大家认识 那些日常中容易踩坑的侵权行为 看完这篇你也能避开版权雷区! 根据《著作权法》规定 这些行为都可能构成侵权👇 未经许可复制传播 比如:把付费剧本转手发到微信群 把连载小说截图凑成PDF打包分享 抄袭模仿还硬说原创 比如:用网红画手的画风接稿赚钱 把原创歌词改几个字说成自己写的 商用他人作品不付钱 比如:餐厅播放网上找的背景音乐 用网友拍的照片做店铺宣传海报 恶意破坏技术保护措施 比如:破解付费课程视频的加密程序 绕开付费墙搬运电子书 真实案例敲黑板 去年法院判过这样一个案子: 某视频博主擅自用平台用户拍摄的油菜花田视频 拼接成自己的广告作品 结果按每条视频500元标准赔偿 如果不幸被侵权 照着这三步能有效维权 1️⃣ 保留侵权证据 立即对相关页面截图+录屏 (要完整显示发布时间和发布者) 2️⃣ 联系直接侵权人 发送书面通知要求删除/赔偿 (保留快递单据和聊天记录) 3️⃣ 寻求专业力量 向侵权平台投诉 或委托律师发送律师函 温馨小贴士: 自己创作时也要注意不能随便使用 未授权的音乐/字体/图片 哪怕是表情包都可能存在侵权风险哦 看到这里的小伙伴 如果正面临类似的法律困扰 可以直接点击下方咨询按钮 我们为您对接专业知识产权律师 平台目前有十万+真实执业律师 一对一沟通效率更高 根据具体情况定制解决方案 及时守护您的创作成果
知识产权93人阅读
保密协议违反后是否有补偿规定?
保密协议违反后是否有补偿规定?
保密协议违反后,有补偿规定吗?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入职时签了保密协议,但心里总犯嘀咕: “万一不小心泄露了公司秘密,真的要赔钱吗?” “如果是前同事偷看了我的文件导致泄密,我也要负责吗?” 今天法小云就和你聊聊,保密协议的违约赔偿到底藏着哪些门道。 法律其实这样规定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23条和第90条: 签订保密协议后违约的,可能面临三种后果: 1. 按协议支付违约金(必须提前在协议里写清楚具体金额) 2. 按实际损失赔偿(比如公司能举证泄密带来了20万亏损) 3. 二者同时适用 再来看《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7条: 如果是竞争对手故意窃取商业秘密,最高可能赔偿实际损失的五倍! 这些真实案例值得关注 👉 案件1:某手机维修员将客户维修记录卖给第三方,被判赔偿公司18万元 法院认为:虽然协议里没写违约金,但公司提供了数据交易的转账记录,最终按实际损失判决 👉 案件2:设计师跳槽时带走了前公司的设计模板,被判三年内禁止从事同类工作 特别提醒:公司要求竞业限制的,必须按月支付补偿金,否则约定无效 遇到问题这样解决 1️⃣ 证据收集三板斧 • 留存泄密文件的原件和传输记录 • 保存工作电脑的使用痕迹 • 及时对通话录音和聊天记录录屏 2️⃣ 先礼后兵更高效 找律师发一封《履约告知函》 据统计,45%的纠纷在这个阶段就能解决 3️⃣ 维权途径灵活选 • 线上:通过「劳动纠纷调解平台」提交材料 • 线下:带着证据去劳动监察大队填表 • 紧急情况可以直接报警(适用于商业秘密被窃) 重要法律小贴士 ① 公司不能搞“无限期保密”——技术秘密最长10年,普通商业信息一般23年 ② 口头保密承诺也有法律效力,但建议留存会议录音 ③ 举报他人泄密的,记得要求公司对你的身份保密 工作中难免会遇到棘手的保密问题,如果你正在面临相关纠纷,不妨试试平台的律师咨询服务。我们汇聚了全国擅长处理劳动纠纷的专业律师,通过智能匹配系统,3分钟内就能为您对接最对口的法律专家。无论是查看协议条款,还是制定解决方案,都能获得针对性指导。
知识产权134人阅读
不侵犯专利权的常见行为有哪些?
不侵犯专利权的常见行为有哪些?
不侵犯专利权的常见行为有哪些? 今天咱们不聊复杂的法律术语,就说点大实话——如果你是个喜欢倒腾小发明的科技迷,或是正打算推新款爆品的小老板,会不会总担心自己不小心踩到专利雷区? 别慌!就算没学过法律条文,也能轻松避开专利侵权坑。今天法小云就带大家解锁那些「合法使用他人专利」的正确姿势~ 先认识「保护罩」:《专利法》 咱们国家《专利法》第67条说了:专利权人卖出去的东西,别人再拿去卖或用,不算侵权! 举个栗子↓ 老王家产的手机屏幕保护膜专利火遍全国,你从正规渠道买来老王的贴膜,加个创意包装转手卖出——完全合法! 类似案例:2021年杭州法院判决某淘宝商家转卖正品手机壳不构成侵权,因为商品来源合法。 五大安全操作指南 1️⃣ 淘宝式避雷法: 用前先查「身份证」 • 动手研发前,记得上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输入关键词查有没有雷同专利 • 发现近似专利也别慌,找专业律师看看技术区别 2️⃣ 借力打力诀窍:走官方大道 • 直接找专利持有者买授权(白纸黑字最安心) • 用过期专利放心开发(发明专利20年、实用新型10年) 案例提示:2020年某药企利用过期抗癌药专利成功推出平价仿制药 3️⃣ 原创护体术:每一步都留痕 • 实验室记录本每天写研发日志 • 重要节点拍照/录像存档 • 找公证处给关键证据「上锁」 4️⃣ 反向工程秘籍:拆得合法就能学 • 从正规渠道购买样品 • 全程录制拆解过程 真实案例:2019年深圳某企业通过拆解进口设备改进技术,因保留完整证据链被判不侵权 5️⃣ 临时过境特权:国际玩家的秘密 外国飞机轮船带着专利技术临时过境中国 只要别在我们的地盘上搞商业买卖 《专利法》第75条表示:随便停! 遇到警告函怎么办? 收到律师函先深呼吸,跟着这三步走: ① 马上停止涉事产品的生产销售 ② 联系专业知产律师做侵权风险评估 ③ 若确实无意侵权,可尝试与专利权人和解 (温馨提示:遇到产品研发、新品上市等重要节点,提前做专利排查能省下几十万诉讼费哦!) 关于「不侵犯专利权的常见行为有哪些」的知识就说到这里。如果此刻你正在为某个产品设计发愁,或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侵权通知,点击下方咨询按钮,立刻对接专业知识产权律师。我们平台筛选全国优质律所,最快5分钟响应,用最靠谱的方案守护你的创意成果!
知识产权64人阅读
注册商标侵权赔偿数额是如何确定的?具体标准有哪些?
注册商标侵权赔偿数额是如何确定的?具体标准有哪些?
商标侵权赔偿怎么算? ——看懂规则才能保护你的"金字招牌"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些事? 夜市里遇到和你家包装一模一样的山寨货 自家店铺名字被隔壁老王原封不动抄走 辛苦设计的图案转眼出现在别家招牌上 ...... 你可能会气得跳脚:"他们凭什么用我的商标?必须赔钱!" 但具体赔多少钱?可不是你说多少就是多少哦 ▶▷法律规定怎么算? 根据《商标法》第57条,未经许可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标都可能构成侵权。真要算赔偿的话,主要看四个标准: 【标准一】按被侵权方的实际损失算(重点保护原创) 举例:你卖奶茶被山寨,发现每月营业额少了5万 若能证明这5万是侵权导致,可以主张赔偿 【标准二】按侵权方的获利来算(打掉不义之财) 比如对方卖盗版衣服,利润3万/月 即便你没证据证明自己损失,也能要求按对方利润赔偿 【标准三】参考商标许可使用费(借用价格推算) 假设你本可以将商标授权他人,每年收2万使用费 法院会结合使用费数额确定赔偿 【标准四】法定赔偿(兜底救济) 当前两种情况都算不清时 法律规定直接判赔500万元以下(新修订的法定上限) ★特别注意★ 无论用哪种方法算 都需要保存好销售记录、侵权产品等证据! ▶▷现实案例 【奶茶店之争】 某网红奶茶商标被仿冒后 通过提供半年销售报表和顾客投诉记录 最终获赔实际损失38万元 【服装品牌维权案】 侵权方淘宝店铺显示月销5000件 法院按每件利润10元计算违法所得 判赔60万元 【小家电商标案】 因双方均无法举证实际损失 法院综合考虑模仿程度和影响范围 最终适用法定赔偿50万元 ◆发现自己被侵权怎么办◆ 记住这四步走: 1. 收集证据链 √公证购买侵权产品 √保留双方销售记录 √拍摄店铺/网页侵权内容 2. 合理计算损失 对比侵权前后的利润变化 统计对方销售数量(可通过商品评价估算) 查找同类商标授权费用 3. 准备完整材料 商标注册证书 侵权产品实物或照片 财务账本/纳税证明 沟通警告记录(如有) 4. 找专业帮手 建议联系知识产权律师 可通过在线法律平台快速匹配合适律师 专业文书和出庭支持能极大提高成功率 如果看完还是不清楚具体操作 不必自己对着法律条文发愁 点击下方咨询按钮 马上就能连线专业律师 全国10万+持证律师在线接单 根据你的实际情况 一对一指导完整维权流程 助你夺回应得的赔偿!
知识产权195人阅读
著作权归属是否一定归属于作者个人?
著作权归属是否一定归属于作者个人?
听说隔壁小王上个月写了一首歌 结果被公司改成了广告曲—— "这可是我的心血啊!"小王急得直跺脚 这著作权到底该归谁? 今天法小云就和大家聊聊 那些你亲手"生"出来的作品 真的永远都属于你吗? 一、先看基础法条 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一条 写作者确实是作品的"亲爹妈" 但别急着开心 法律紧接着就甩出个"大转折" 二、五种特殊情况要记牢 1. 公司给的任务活 就像你在公司做动画 最后著作权可能归老板 《著作权法》第十七条白纸黑字写着 职务作品著作权默认归作者 但如果用公司设备完成 而且主要利用单位资源搞创作 公司就能优先使用两年 2. 签合同接的私活 比如帮甲方画logo 只要合同里写明"归甲方所有" 再精美的设计都不是你的崽 3. 合作开发的程序 几个人一起写软件怎么办? 法律第十八条明确说 著作权归全体开发者共有 使用时得商量着来 4. 影视大制作的背后 你看的那些爆款电影片尾 密密麻麻的公司名单都有份 这类视听作品的著作权 可不只是导演和编剧的 5. 委托他人搞创作 比如请独立画师画插图 记得在合同里写清归属 否则著作权默认归画师 三、真实故事会 1. 张设计师的教训:在广告公司任劳任怨做设计 离职后想用作品参展 结果被原公司一纸律师函警告 2. 程序员小刘的困境:离职后发现前东家把软件卖给其他公司 法院却说合同早有约定归属权 四、实用手册看这里 👉创作前要拍照:保留好最初的草稿电子记录 👉聊天记录别删:保存关于作品的重要讨论 👉合同条款划重点:紧盯"著作权归属"这几个字 👉书面确认别嫌烦:重要约定还是白纸黑字最靠谱 遇到问题时先别慌 收集好创作过程的全部证据 从聊天记录到修改版本 这都是你的救命稻草 五、常见陷阱要绕开 ▲ 口头约定如浮云 ▲ "咱们关系好不用签合同"最危险 ▲ 转账记录≠著作权转让 ▲ 公司电脑里的文件可能带不走 如果你也遇到了"孩子被抱走"的委屈事 点击下方咨询按钮 10万+专业律师正在线待命 手把手带你找回"亲生孩子" 法律问题不可怕 就怕找不对方法!
知识产权126人阅读
未注册商标特许经营的风险包括哪些内容?商业运营中需要注意什么?
未注册商标特许经营的风险包括哪些内容?商业运营中需要注意什么?
用张三和李四的故事讲商标那些事儿 看到街边奶茶店一个月连开三家分店,你想过加盟类似品牌当老板吗? 但要是告诉你,加盟的那个招牌可能连商标都没注册,转眼就会引发官司,你还敢投钱吗? 今天法小云就带大家看看,用未注册商标搞特许经营那些暗藏的"连环雷"。 一、左手生意经 右手法律帐 我国《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第三条规定:特许经营必须以拥有注册商标为前提。 《商标法》第五十七条明确,未经许可使用他人注册商标可构成侵权。 举个真实案例:2019年张老板加盟某奶茶品牌,开了5家连锁店。半年后被正牌"茶XX"起诉商标侵权,不仅要拆招牌赔10万,还没收了所有经营设备。 二、四个暗雷区要当心 1. 侵权必炸雷 用未注册的LOGO经营,随时可能踩中他人注册商标。像极了租房子没看房产证,第二天真房东就来收房的情形。 2. 合同碎纸雷 《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规定未依法备案的特许经营合同可能无效。签了200页合同,最后发现是张废纸。 3. 山寨克隆雷 自己不注册商标,分店可能私自改招牌。就像你生了娃却不上户口,结果被隔壁老王抱走了。 4. 赔偿三连雷 一旦被认定侵权,可能面临三重打击:停止使用+赔偿损失+销毁侵权物品。参考2018年杭州某烘焙品牌案,最高单店被判赔25万元。 三、商业防雷五步走 1. 商标先行 开店前像查户口一样查商标:登陆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进入商标查询→输入品牌名检索(操作就像网购搜同款) 2. 合同显微镜 重点看三条:是否注明商标注册号?违约责任是否明确?是否有提前解约条款?(建议用红笔把这三点圈出来) 3. 备案要留痕 法律规定特许经营备案需提交:营业执照副本、特许经营合同样本、操作手册目录(建议用透明文件袋成套保存) 4. 动态管理表 建立商标监测档案:注册日期、续展时间、使用范围。可设置手机日历提醒,到期前三个月标红预警。 5. 证据保存术 日常做好三门功课:保留总部提供的培训记录、保存进货单据原件、拍摄门店实际使用商标的照片(建议每周云端备份) 遇到麻烦怎么办? 1. 发现对方商标有问题 立刻暂停新店装修、保留付款凭证、联系总部书面交涉(记住要发邮政EMS存证) 2. 已经收到律师函 三步应对法:取下侵权标识→清点实际损失→寻求专业律师介入(千万别自行签署任何文件) 3. 准备诉讼救济 提前准备三件套:加盟合同原件、商标使用证据、实际损失清单(建议分门别类装订成册) 关键时刻找对帮手 以上就是关于【未注册商标特许经营的风险包括哪些内容?商业运营中需要注意什么?】的避雷指南。如果您正在遭遇类似纠纷,不必独自面对风险,点击下方咨询按钮即可连接专业律师。我们平台驻有10万持证律师,能为您精准匹配商标领域的法律专家,无论是侵权谈判还是合同维权,都能为您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知识产权162人阅读
商标权转让税费缴纳标准是什么?税率有哪些因素影响?
商标权转让税费缴纳标准是什么?税率有哪些因素影响?
哪些卖商标的网红店翻车了? 看到喜欢的奶茶品牌换了老板,朋友们在直播间抢购服饰商标...你是不是也好奇——商标转手到底要交多少税?万一交少了会不会被追责? 别慌!今天法小云和你掰开揉碎聊明白,那些藏在"商标买卖"背后的税费秘密。 ▌一、卖商标要交哪些钱?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等规定,转让商标权的税费主要涉及4大金刚: 1. 增值"小能手"——增值税 个人卖商标暂免交增值税(前提是未登记为个体工商户),企业卖商标按照"无形资产转让"缴纳6%(一般纳税人)或3%(小规模纳税人)。法律依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第12条 2. 收尾"清道夫"——企业所得税 对企业来说,转让所得减除成本后的收益要并入企业利润,统一按25%税率缴纳。举个栗子:A公司花20万注册的商标卖出50万,需针对30万利润缴纳企业所得税。 3. 财产"见证官"——印花税 签合同就要交!按合同金额的0.03%贴花。比如500万的商标交易,买卖双方各交1500元。《印花税暂行条例》附件《印花税税目税率表》说得清清楚楚。 4. 意外"惊喜税"——其他情形 个人转让商标收入超过财产原值的部分,可能需要按20%缴个人所得税(参考:《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8条)。不过这种情况较少见,毕竟大部分个人商标注册成本不高。 ▌二、四大因素决定你的税率 2023年江苏某瑜伽服商标转让纠纷中,卖方因隐瞒评估价值被追缴税款达110万。记住这4个关键变量: 1. 价值评估 就像买二手房要做评估,商标估值会影响计税基础。专业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要留存好。 2. 持有时间 企业持有商标满3年,可能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特殊政策需咨询当地税务) 3. 企业身份 高新技术企业、小微企业可能有税率优惠 4. 秘密条款 有的合同会约定税费由买方承担,但注意这属于双方约定,税务局只看法律规定的纳税义务人 ▌三、实战避坑指南 老王去年转手烧烤店商标时吃了大亏,教你三招避免重蹈覆辙: 第一步:找两个"证婚人" ①商标局官网查注册信息 ②第三方出具评估报告 (千万别像老王那样自行估价,结果被认定隐瞒收入) 第二步:合同写成"剖腹产报告" 必须写清这6要素: 转让价格是否含税 税费承担方 付款方式 违约条款 商标权属状态 违约责任 第三步:找税务师做"体检" 建议在签订意向书阶段就咨询专业人员,提前计算预估税费。曾在杭州开奶茶店的小美就因这步操作,省下近8万元税费。 遇到难题了怎么办? 商标买卖涉及法律+税务双战场,遇到价格争议、权属纠纷等情况,建议及时获取专业意见。点击底部咨询按钮,立刻联系商标领域的专业律师,10万+执业律师24小时在线,为您精准匹配最适合的法律助手。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解开商标转让的税费迷雾,如果有其他法律困惑,法小云随时在这里等你提问哦~
知识产权101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