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健康专题
法驻云医疗健康专题,涵盖医疗纠纷、患者维权、医疗事故、医疗赔偿、知情同意等知识,帮助您了解医疗健康相关法律权益,提供纠纷解决和维权指导,保障患者合法权益。
20000+篇专题内容
医疗健康知识
医疗健康
医方告知病患的途径有哪些?
看病时医生有没有好好和你讲清楚病情? 做手术前有没有仔细说明风险? 遇到医生只说“按流程来”却不愿解释时,该怎么做? 今天法小云就带大家了解,法律上规定医生必须用哪些方式向患者说明病情。咱们不仅要明白自己的权利,更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 法律给医生布置的“沟通作业”。 根据《民法典》第1219条和《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32条,医生必须用患者能听懂的方式,详细说明病情、治疗方案、风险等重要事项。 这里藏着两个关键点: 1. 必须主动告知。:医生不能等患者问才说,尤其是手术、特殊检查这类重要事项 2. 要让患者真正听懂。:不能用专业术语糊弄,要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理解能力调整表达方式 ** 医生常用的告知方式。 ① 当面说清楚。 最常见的是医生和患者“面对面聊病情”。比如门诊时医生讲解检查结果,住院时主治医师说明手术方案。 注意。:如果医生只简单说“签字做手术”,没具体说明手术风险,属于违规操作。 ② 白纸黑字写明白。 重要治疗前必须签《知情同意书》,但很多人不知道:签字前必须逐条解释内容。某法院曾判决医院赔偿20万,就因为医生让患者直接签字,没说明某项并发症的风险。 ③ 电话/视频沟通。 对于复诊患者或简单事项,医生可能用电话告知。但涉及重大医疗决策时,仅用电话告知可能被认定违规。 ④ 委托家属转达。 未成年人、昏迷患者等特殊情况,医生可告知家属。但清醒的成年患者明确要求直接沟通时,医生必须亲自说明。 ** 医生没好好告知怎么办?。 第一步:固定证据。 • 要求医生在病历里记录告知内容 • 用手机录音(提前告知医生在录音更稳妥) • 保存微信沟通记录、检查报告单等 第二步:及时投诉。 向医院医务科投诉,要求书面回复。某患者因医生未告知化疗副作用,通过投诉获得了后续免费治疗。 第三步:专业维权。 若沟通无效,可向卫健委申请医疗事故鉴定,或委托律师起诉。注意医疗纠纷诉讼时效是3年,从知道权益受损时起算。 ** 法小云提醒。 遇到医生说“说了你也不懂”时,可以温和而坚定地回应:“麻烦您用我能理解的方式说明,这是我的法定权利。” 签署文件前务必逐条问清: • 为什么要做这个治疗? • 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 • 有没有其他可选方案? ** 以上就是关于“医方告知病患的途径有哪些?”的相关解答。如果你遇到医生不愿详细说明病情、术前风险告知不清等问题,点击下方咨询按钮,10万专业律师在线分析案情,手把手教你收集证据、合法维权。平台会根据具体情况,为您匹配处理过类似案件的医疗纠纷专家律师,保护您的健康权益。
医疗健康 130人阅读
医疗健康
手术伤害神经怎么判断是否属于医疗事故?
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法小云~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很多朋友关心的话题:做手术时伤到神经,这种情况算不算医疗事故呢? 一、先说说大家最真实的感受。 “明明是为了治病做手术,结果手脚发麻、使不上力气,医生却说这是正常风险...” “现在连筷子都拿不稳,医院却不肯给说法...” 遇到这种情况,委屈又无助对不对?今天我们就手把手教你如何理性维权! --- 二、法律小课堂:什么是医疗事故?。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医疗事故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 医院或医生在治疗中存在过失行为。(比如操作不规范、诊断错误) 2. 直接造成了人身损害。 3. 过失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举个真实案例: 2021年某地法院审理的腰椎手术案中,医院因术前未充分告知神经损伤风险,术中操作不当导致患者下肢瘫痪,最终被认定承担70%责任。 --- 三、关键判断四步走。 第一步:确认神经损伤真实存在。 • 保存好手术记录、术后检查报告 • 及时到其他医院复查(建议三甲医院) 第二步:看医院有没有“犯错”。 • 手术方式是否符合诊疗规范? • 术前是否充分告知风险? • 术后出现异常是否及时处理? 第三步:找因果关系。 这里需要专业鉴定!医疗事故鉴定会判断: • 损伤是手术必然风险还是操作失误导致 • 医院过错所占责任比例 第四步:看损害程度。 《医疗事故分级标准》把医疗事故分为四级,例如: • 四级事故:神经损伤导致轻度功能障碍 • 一级事故:造成重度残疾或死亡 --- 四、遇到问题这样做。 1. 固定证据。 • 立即复印全部病历(注意!要加盖医院公章) • 保留缴费单据、诊断证明 • 用手机录制身体异常的视频(如手抖、行走困难) 2. 申请医疗鉴定。 • 向当地医学会申请(费用约3000-5000元) • 如果对结果不服,15天内可申请二次鉴定 3. 三步维权途径。 • 协商:带着鉴定报告和医院谈赔偿 • 投诉:向卫健委提交书面材料 • 起诉:准备好起诉状和证据向法院提交 --- 五、小云特别提醒。 • 手术知情同意书≠免责书!即便签了字,医院有过错仍需担责 • 维权黄金期是1年内,千万别拖延 • 找律师建议选医疗纠纷专业律师(他们能看懂病历里的专业问题) --- 以上就是关于“手术伤害神经怎么判断是否属于医疗事故?”的相关回答。如果你也遇到了类似问题需要解决,不要慌张,点击咨询按钮就可以发起提问。平台有10万律师在线,会为您匹配专业律师,手把手教您收集证据、计算赔偿,用法律武器守护自己的健康权益! (法小云悄悄话:身体恢复比什么都重要,维权路上记得照顾好自己呀~)
医疗健康 131人阅读
医疗健康
患者知情同意权在实际医疗中的效果评价如何?
大家好呀,我是你们身边的法律小助手法小云~ 今天咱们来聊聊看病时经常遇到的场景: 医生唰唰唰开了一堆检查单,你还没问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些项目,就被护士催着去交费了; 或者做手术前匆匆忙忙签了个字,后来才发现有些风险根本没人告诉过你... 遇到这些情况该怎么办?我们手里的"知情同意权"到底能不能保护自己? 一、法律早就给你撑腰啦。 很多人不知道,从挂号那一刻起,我们手里就握着三项重要权利: 1. 清楚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病情知情权) 2. 了解所有治疗方案和风险(医疗措施选择权) 3. 签字前必须听明白所有注意事项(自主决定权) 这些权利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民法典》第1219条白纸黑字写着: 医务人员在诊疗前必须详细说明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紧急情况下无法取得患者同意的,也必须经过医疗机构负责人批准。 二、真实案例看法律怎么用。 2021年有位阿姨做胆囊切除手术,术后才发现医生没告知可能会损伤胆管的风险。法院最后判决医院赔偿12万元,因为《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13条明确规定,医务人员未尽到充分告知义务的,要承担相应责任。 不过也有例外情况哦~ 今年有个紧急案例,患者昏迷急需开颅手术,家属一时联系不上。医院在2名见证人见证下直接手术,最后成功救人。这种情况根据《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32条,属于法律允许的紧急救治。 三、日常看病必备自保指南。 遇到医生说得太快听不懂时: 1. 直接说"医生您稍等,这个地方我没听明白" 2. 要求查看书面说明材料 3. 重要决定可以要求家属在场见证 签字前务必确认: - 治疗方案的替代选项 - 大概需要多少费用 - 最可能出现的3种风险 - 术后需要的恢复时间 四、权利受侵犯后的行动指南。 如果发现医院没尽到告知义务: 1. 第一时间复印全部病历(法律规定患者有权复印) 2. 保存缴费单据、检查报告等证据 3. 先通过医院投诉渠道反映(每个医院都有医患沟通办公室) 4. 必要时向当地卫健委申请医疗纠纷调解 5. 调解不成可向法院起诉(注意要在知道权利受损1年内提出) 小云特别提醒:。 现在很多医院使用电子签名系统,在平板上签字前一定要完整阅读内容,千万别因为后面有人排队就匆匆划过确认键。遇到专业术语要求医生用"大白话"解释清楚,这是法律赋予我们的正当权利~ 以上就是关于"患者知情同意权在实际医疗中的效果评价如何?"的相关回答。如果你也遇到了类似问题需要解决,不用着急,点击页面下方的咨询按钮,马上就能联系专业律师。平台上有10万+持证律师在线,会根据具体情况为您匹配最合适的法律顾问,无论是病历分析还是诉讼指导,都能给您实实在在的帮助哦!
医疗健康 84人阅读
医疗健康
发别人裸照会被如何判刑?法律对发送他人裸照的行为有何规定?
发别人裸照会被如何判刑?法律对发送他人裸照的行为有何规定? 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朋友法小云~ 今天咱们来聊一个有点敏感但很重要的话题:如果有人在网上发别人的裸照,到底要负什么法律责任? 先别急着划走! 你可能觉得“这种事离我很远吧”,但仔细想想——分手后拿私密照片威胁对方的情侣、恶意报复的熟人、甚至不小心泄露照片的网友……这些新闻是不是越来越常见了? 法律小课堂开课啦。 先划重点:发别人裸照是犯法的!。 不管是出于威胁、报复还是开玩笑,只要未经允许传播他人私密照片,都可能面临这些后果: 第一层:治安处罚。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偷拍、散布他人隐私的,最高可拘留10天+罚款500元。 举个真实案例:2021年杭州某男子因感情纠纷,在微信群发前女友生活照(非裸照),最后被行政拘留5天。 第二层:刑事犯罪。 如果情节严重,还可能触犯《刑法》! 1. 侮辱罪。(第246条):当众羞辱他人,最高判3年 2. 传播淫秽物品罪。(第364条):传播数量大或造成恶劣影响,最高判2年 真实判例: - 2020年河南张三(化名)分手后群发前女友裸照,法院以侮辱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 - 2019年广东李四(化名)传播多人裸照牟利,被定为传播淫秽物品罪,获刑1年半 遇到这种事该怎么办?。 别慌!法小云教你三步自救: 1. 立即保存证据。 - 截图聊天记录(记得要带时间、对方账号信息) - 录屏保存视频动态 - 找公证处做电子证据公证(重要!) 2. 马上报警。 - 直接拨打110或到派出所报案 - 记得带上身份证、证据材料 - 要求出具《受案回执》 3. 多渠道维权。 - 联系发布平台(某信/某博等)要求删帖 - 起诉平台如果拒不删除(可以要求赔偿精神损失) - 严重时可另行提起民事诉讼索赔 重点提醒。 千万别因为害怕而私下妥协! 很多加害者就是利用受害者“怕丢脸”的心理反复敲诈,及时报警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法小云暖心贴士。 如果看到别人的私密照片被传播: - 不点击!不保存!不转发! - 立即向平台举报 - 可以匿名提醒受害者 以上就是关于【发别人裸照会被如何判刑?法律对发送他人裸照的行为有何规定?】的相关回答。如果你也遇到了类似问题需要解决,不要慌张,点击下方的咨询按钮就可以发起提问,快速获得律师解答。平台有10万律师在线,会为您匹配专业又靠谱的律师,手把手教您收集证据、准备材料,用法律武器保护好自己。
医疗健康 37人阅读
医疗健康
未成年人在民事诉讼中的权利及法律流程是怎样的?
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法小云!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特别重要的话题——如果未成年人需要打官司,法律会怎么保护他们? 可能很多小伙伴会觉得:“小孩子能有什么官司要打?” 但其实呀,未成年人遇到的纠纷可不少:比如被同学打伤后索赔、网络游戏充值退款纠纷、甚至父母离婚时的抚养权问题,都可能需要走进法庭。这时候,法律专门为孩子们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一、法律给未成年人的“专属护盾”。 1. 不能自己上法庭?没关系!。 根据《民法典》第19-20条,不满8周岁的孩子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8岁以上未满18周岁的孩子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这意味着:未成年人打官司必须由监护人(通常是父母)作为法定代理人,帮孩子递交材料、出庭发言。 不过!有个特殊情况:如果案件涉及的是未成年人自己的劳动收入、继承财产等个人权益,16岁以上的孩子可以自己当原告哦(《民事诉讼法》第61条)。 2. 法庭上的温柔保护。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10条特别规定:法院审理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可以安排心理辅导、隐私保护等措施。比如涉及性侵害的案件,连庭审记录都不会公开孩子的真实姓名。 二、真实案例看法律如何落地。 案例1:小学生课间受伤案。 13岁的小明在学校被同学推倒骨折,家长作为法定代理人起诉学校和对方家长。法院最终判决:学校未尽到安全管理责任需赔偿60%,推人学生的家长赔偿40%。 案例2:14岁少年网络打赏退款案。 初中生小华用家长手机给主播打赏8万元,家长起诉平台要求退款。法院依据《民法典》第145条,认定未成年人巨额打赏行为无效,判决平台退还6.5万元。 三、遇到问题怎么办?四步走起!。 第一步:收集所有“证据法宝”。 医疗费单据、聊天记录、监控录像...哪怕是一张被撕破的作业本,都可能成为关键证据。 第二步:联系你的“法律代言人”。 如果父母不方便代理(比如案件对象就是父母),可以申请由爷爷奶奶、居委会甚至法院指定代理人。 第三步:写状子也有小技巧。 起诉状里除了写明诉求,一定要强调“原告系未成年人,由某某监护人代理诉讼”,并附上户口本或出生证明。 第四步:开庭前后的特别关怀。 未成年人可以申请不公开审理,如果必须出庭,法院会安排专门的等候区域,避免孩子直接面对冲突场面。 法小云暖心提醒。 很多法院设有“家事法庭”,专门用圆桌审判代替传统庭审桌,甚至给孩子准备卡通绘本,这些细节都在守护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 以上就是关于“未成年人在民事诉讼中的权利及法律流程是怎样的?”的相关回答。如果你也遇到了类似问题需要解决,不要慌张,点击下方咨询按钮就可以发起提问,快速获得律师解答。 我们平台有超过10万名律师在线服务,能为您精准匹配擅长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专业律师。无论是分析案件方向,还是协助准备起诉材料,都能给您最实际的帮助。法律问题看似复杂,其实找对方法就能一步步解决~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案件请以司法机关裁判为准)
医疗健康 42人阅读
医疗健康
医疗事故鉴定费用由谁承担?
大家好呀 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法小云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有点严肃但又很实际的话题——看病遇到问题要鉴定时 这笔费用到底该谁掏腰包呢? 先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小张在医院手术后发现伤口感染 怀疑是医疗过失 想要通过鉴定确认是不是医疗事故 但听说鉴定费要好几千块 顿时犯了难 这钱该自己出 还是医院出? ### 一、法律条文怎么说?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三十四条 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费用由提出申请的一方先行垫付 如果是医疗事故 这笔钱最后由医疗机构支付 如果不是事故 则由提出鉴定的一方承担 再来看《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二十二条 这里明确规定了医患双方可以共同委托医学会或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费用承担方式需要双方协商确定 ### 二、真实案例看门道 2021年杭州某医院案例: 王女士因阑尾炎手术后持续腹痛 自行垫付了6800元鉴定费 最终鉴定确认为三级医疗事故 法院判决医院不仅要赔偿损失 还要退还全部鉴定费 2019年成都某三甲医院案例: 患者家属申请鉴定后结果显示不构成医疗事故 医院拒绝承担费用 但法院审理发现医院存在病历篡改行为 最终判决医院承担70%鉴定费 ### 三、遇到问题怎么办? 第一步:保留所有就诊记录 门诊病历 缴费单据 检查报告单 建议用文件袋专门存放 第二步:先与医院协商 可以当面沟通或书面发函 记得保留沟通记录(录音/书面回执) 第三步:选择正规鉴定机构 市级医学会鉴定费约3000-5000元 司法鉴定机构收费4000-8000元 具体可咨询当地卫健委 第四步:费用处理有技巧 建议在申请鉴定时与医院签订书面协议 明确写明"若构成事故则由医院承担费用" 第五步:投诉渠道要记牢 若对费用承担有争议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1. 向当地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免费) 2. 拨打12320卫生热线投诉 3. 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最后提醒大家注意时效 医疗事故鉴定申请要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损害之日起1年内提出 以上就是关于"医疗事故鉴定费用由谁承担?"的相关回答 如果此刻您正在为类似问题发愁 不妨点击下方咨询按钮 我们平台有10万专业律师在线等候 会根据具体情况为您匹配最合适的法律顾问 从证据收集到维权流程 手把手教您维护合法权益 希望这篇文章能像及时雨 帮您解开困惑 咱们下期见啦!
医疗健康 110人阅读
医疗健康
医疗事故鉴定费支付方式是什么?
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法小云~今天咱们来聊一个既重要又容易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医疗事故鉴定费到底该谁出? 很多朋友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医院治疗时觉得出了问题,想讨个说法却担心鉴定费用太高。别着急,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件事! 法律小课堂开课啦!。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34条规定,医疗事故鉴定费由提出申请的一方先垫付;如果鉴定结论认定属于医疗事故,这笔费用就由医疗机构承担;如果不属于医疗事故,则由申请方自己掏腰包。 举个真实案例: 2021年有位张阿姨申请鉴定,结果医院确实存在过错。法院最终判决医院不仅要赔偿损失,还承担了8000元的鉴定费!但如果是患者单方面申请鉴定,结果又不构成医疗事故的话,费用就需要自己承担了哦~ 遇到问题怎么办?分三步走!。 1️⃣ 先协商。 带着病历资料找医院沟通,明确表达诉求。可以录音或书面记录沟通过程。 2️⃣ 申请鉴定。 如果协商不成,带着身份证、病历本到当地医学会申请鉴定。费用根据地区不同,一般在3000-10000元之间。 3️⃣ 费用追偿。 鉴定结果出来后,如果是医院责任,记得在起诉时把鉴定费也写入索赔清单! 小云贴心提醒。 - 鉴定费收据一定要保存好,这是关键证据! - 经济困难的朋友可以申请法律援助,很多地方有减免政策。 以上就是关于【医疗事故鉴定费支付方式是什么?】的相关回答。如果你也遇到了类似问题需要解决,别担心!点击下方咨询按钮,10万专业律师在线为您解答,匹配最合适的法律方案,手把手教您维护权益! 咱们下期见~记住,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保护你的温暖铠甲!
医疗健康 99人阅读
医疗健康
医生职业道德规范中包含了哪些义务?
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法小云!今天咱们聊点既贴近生活又重要的话题——去医院看病时,你最担心医生出现什么状况?是态度冷冰冰?还是检查不认真? 其实医生除了要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背后还有一套法律规定的职业道德规范在守护着我们。今天法小云就带大家看看,法律到底给医生划定了哪些"必须做到"的义务! --- ### 一、法律给医生的"硬性规定" 我国《医师法》和《民法典》明确规定,医生必须履行以下核心义务: 1. 救死扶伤是首要义务。 《医师法》第27条白纸黑字写着:医生在执业活动中必须"尽力救治患者,不得拒绝急救处置"。 举个例子:2021年某医院急诊科医生拒绝抢救醉酒患者,导致患者死亡,最终法院判决该医生构成不作为的过失犯罪。 2. 看病必须讲科学。 《医师法》第28条强调,医生要遵循临床诊疗规范。也就是说,不能凭感觉开药,更不能为了多拿提成乱开检查单。 2020年就有位医生因给感冒患者开抗癌药,被患者投诉后受到暂停执业处罚。 3. 把患者的隐私当秘密。 《民法典》第1226条规定,医生泄露患者隐私要承担赔偿责任。 去年某妇产科医生在社交平台分享特殊病例细节,虽然隐去了姓名,但根据就诊时间等信息仍被认出,最终赔偿患者3万元。 4. 收红包可能丢饭碗。 《医师法》第56条明令禁止收受患者财物。2022年某三甲医院主任医师因收受2万元红包,不仅被要求退还钱款,还被吊销执业证书。 --- ### 二、遇到违规医生怎么办?3步维权指南 第一步:固定证据。 • 保存所有病历、检查单、收费票据 • 录音录像前先告知(未经允许可能涉及侵权) • 寻找在场证人 第二步:多渠道投诉。 • 医院医务科(最快速) • 拨打12320卫生热线 • 向当地卫健委医政处书面投诉 第三步:法律追责。 造成身体损害的,可依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申请医疗事故鉴定;涉及财物损失的,可直接向法院起诉。 --- ### 三、特殊情况要注意 • 遇到医生推诿急救。:立即拨打120要求转院,同时用手机记录现场情况 • 发现过度医疗。:要求医院提供收费明细,对照当地医疗服务价格目录 • 隐私被泄露。:可要求医疗机构出具书面说明,必要时申请公证保全网络证据 --- 以上就是关于【医生职业道德规范中包含了哪些义务?】的相关回答。如果你也遇到了类似问题需要解决,别着急,点击下方咨询按钮就能联系专业律师。我们平台有10万+持证律师在线接单,会根据您的具体情况匹配最合适的法律专家,手把手教您维护合法权益! 希望这篇文章能让大家看病时更安心~咱们下期见!
医疗健康 36人阅读
医疗健康
手术过程中伤了神经属于医疗事故吗?
手术过程中伤了神经属于医疗事故吗? 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法小云~ 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很多人关心的话题:做手术时不小心伤到神经,这种情况算不算医疗事故? 毕竟谁都不愿意躺上手术台后“雪上加霜”,但万一真的遇上了,咱们得知道该怎么保护自己的权益对不对? 先说说什么是医疗事故。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必须满足四个条件: 1. 事故主体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 2. 行为违反医疗规范 3. 给患者造成人身损害 4. 过失行为和损害结果有直接关系 举个栗子: 如果医生做腰椎手术时,因为操作失误切断了神经,导致患者双腿无法活动——这就可能构成医疗事故。 但如果是手术本身风险高(比如肿瘤紧贴神经),医生已尽到谨慎义务却仍出现神经损伤,很可能不算事故哦。 真实案例看法律。 2021年某地法院审理过一起案件: 患者做颈部手术后手指麻木,经鉴定发现是医生操作不当损伤臂丛神经。 法院最终判决医院赔偿28万元,因为医生未按标准流程避开神经走向。 而另一个案例中,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腿部发麻,但鉴定显示属于常见并发症,医生术前已充分告知风险,法院驳回了索赔请求。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三步走,法小云教你保护自己: 第一步:及时确认原因。 术后发现手脚麻木、肌肉无力等异常,立刻向主刀医生反馈,要求复查。 必要时可到其他医院做肌电图检查,明确神经损伤程度。 第二步:保存关键证据。 • 住院病历(尤其手术记录和术后病程记录) • 检查报告单 • 缴费单据 • 与医护人员的沟通录音(提前告知录音更稳妥) 第三步:三条维权路径。 1. 协商调解。:直接找医院医务科沟通,很多纠纷在这个阶段就能解决 2. 申请鉴定。:向当地医调委或卫健委申请医疗事故鉴定(费用约3000-5000元) 3. 法律诉讼。:注意!人身损害诉讼时效只有1年,从知道受损之日起算 小贴士。 做鉴定前建议先咨询专业律师,因为: • 超过50%的医疗纠纷案件需要二次鉴定 • 伤残等级评定直接影响赔偿金额 • 法院更倾向采信司法鉴定而非医疗事故鉴定 以上就是关于“手术过程中伤了神经属于医疗事故吗?”的相关回答。如果你也遇到了类似问题需要解决,不要慌张,点击下方的咨询按钮就可以发起提问,快速获得律师解答。平台有10万律师在线,会为您匹配专业对口的律师,结合具体情况分析案件,手把手教您收集证据、计算赔偿标准,用法律武器守护您的健康权益。
医疗健康 94人阅读
医疗健康
如何确定医疗行为中的故意或重大过失?
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法小云!今天咱们来聊一个有点严肃但又特别重要的话题——如果在医院看病出了问题,怎么判断医生是“故意害人”还是“粗心犯错”呢?先别急着生气,跟着我一起慢慢理清楚门道吧! (空一行) 举个栗子:隔壁王阿姨做手术,结果医生把纱布落在肚子里了。这算重大过失吗?楼下李叔化疗后出现严重副作用,这能算医生故意害人吗?遇到这些情况别急着下结论,咱们得用法律这把尺子来量一量。 (空一行) 法律知识小课堂。 根据《民法典》第1222条和《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判断医疗过错主要看两点: 1. 故意行为:医生明知道会出问题还故意为之,比如报复性治疗 2. 重大过失:连普通医生该注意的都没注意,比如手术忘取器械、用错禁忌药物 (空一行) 真实案例对对碰。 案例①:张先生骨折手术后感染,经查主刀医生当天连续工作18小时导致操作失误→法院认定重大过失(医务人员过度疲劳属于违规操作) 案例②:刘女士术后出现罕见并发症,但医院术前已充分告知风险→法院认定不构成医疗过错 (空一行) 遇到问题五步走。 1. 保存所有病历单据(门诊记录、缴费清单、检查报告,记得要盖医院章) 2. 立即封存现场(比如手术器械、药品安瓿瓶,当场要求医院封存) 3. 3个工作日内申请医疗损害鉴定(可联系当地医学会或司法鉴定机构) 4. 调解优先尝试(各地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有专业调解员) 5. 必要时起诉(注意1年诉讼时效,从知道损害之日起算) (空一行) 特别提醒小贴士。 √ 医院不配合封存病历?直接打12320卫生热线投诉 √ 怀疑医生资质有问题?上国家卫健委官网查执业信息 √ 记住两个重要时间点:疑似医疗损害发生后7天内可申请封存病历,死亡病例48小时内必须尸检 (空一行)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确定医疗行为中的故意或重大过失?】的相关解答。如果看完还是心里没底,别着急!点击页面下方那个闪动的咨询按钮,马上就能联系到专业医疗纠纷律师。咱们平台有超过10万名律师在线待命,会根据具体情况为您匹配最合适的法律帮手,从证据收集到诉讼策略,手把手教您维护权益。 (空一行) 最后法小云想说:遇到医疗纠纷别慌张,保留证据最关键。咱们既要维护自身权益,也要给医务人员合理的工作空间哦~下期见啦!
医疗健康 147人阅读
Loading comments...
医疗健康
医疗健康专题
20000+篇专题内容
法驻云医疗健康专题,涵盖医疗纠纷、患者维权、医疗事故、医疗赔偿、知情同意等知识,帮助您了解医疗健康相关法律权益,提供纠纷解决和维权指导,保障患者合法权益。
医疗健康知识
医方告知病患的途径有哪些?
医方告知病患的途径有哪些?
看病时医生有没有好好和你讲清楚病情? 做手术前有没有仔细说明风险? 遇到医生只说“按流程来”却不愿解释时,该怎么做? 今天法小云就带大家了解,法律上规定医生必须用哪些方式向患者说明病情。咱们不仅要明白自己的权利,更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 法律给医生布置的“沟通作业”。 根据《民法典》第1219条和《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32条,医生必须用患者能听懂的方式,详细说明病情、治疗方案、风险等重要事项。 这里藏着两个关键点: 1. 必须主动告知。:医生不能等患者问才说,尤其是手术、特殊检查这类重要事项 2. 要让患者真正听懂。:不能用专业术语糊弄,要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理解能力调整表达方式 ** 医生常用的告知方式。 ① 当面说清楚。 最常见的是医生和患者“面对面聊病情”。比如门诊时医生讲解检查结果,住院时主治医师说明手术方案。 注意。:如果医生只简单说“签字做手术”,没具体说明手术风险,属于违规操作。 ② 白纸黑字写明白。 重要治疗前必须签《知情同意书》,但很多人不知道:签字前必须逐条解释内容。某法院曾判决医院赔偿20万,就因为医生让患者直接签字,没说明某项并发症的风险。 ③ 电话/视频沟通。 对于复诊患者或简单事项,医生可能用电话告知。但涉及重大医疗决策时,仅用电话告知可能被认定违规。 ④ 委托家属转达。 未成年人、昏迷患者等特殊情况,医生可告知家属。但清醒的成年患者明确要求直接沟通时,医生必须亲自说明。 ** 医生没好好告知怎么办?。 第一步:固定证据。 • 要求医生在病历里记录告知内容 • 用手机录音(提前告知医生在录音更稳妥) • 保存微信沟通记录、检查报告单等 第二步:及时投诉。 向医院医务科投诉,要求书面回复。某患者因医生未告知化疗副作用,通过投诉获得了后续免费治疗。 第三步:专业维权。 若沟通无效,可向卫健委申请医疗事故鉴定,或委托律师起诉。注意医疗纠纷诉讼时效是3年,从知道权益受损时起算。 ** 法小云提醒。 遇到医生说“说了你也不懂”时,可以温和而坚定地回应:“麻烦您用我能理解的方式说明,这是我的法定权利。” 签署文件前务必逐条问清: • 为什么要做这个治疗? • 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 • 有没有其他可选方案? ** 以上就是关于“医方告知病患的途径有哪些?”的相关解答。如果你遇到医生不愿详细说明病情、术前风险告知不清等问题,点击下方咨询按钮,10万专业律师在线分析案情,手把手教你收集证据、合法维权。平台会根据具体情况,为您匹配处理过类似案件的医疗纠纷专家律师,保护您的健康权益。
医疗健康130人阅读
手术伤害神经怎么判断是否属于医疗事故?
手术伤害神经怎么判断是否属于医疗事故?
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法小云~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很多朋友关心的话题:做手术时伤到神经,这种情况算不算医疗事故呢? 一、先说说大家最真实的感受。 “明明是为了治病做手术,结果手脚发麻、使不上力气,医生却说这是正常风险...” “现在连筷子都拿不稳,医院却不肯给说法...” 遇到这种情况,委屈又无助对不对?今天我们就手把手教你如何理性维权! --- 二、法律小课堂:什么是医疗事故?。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医疗事故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 医院或医生在治疗中存在过失行为。(比如操作不规范、诊断错误) 2. 直接造成了人身损害。 3. 过失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举个真实案例: 2021年某地法院审理的腰椎手术案中,医院因术前未充分告知神经损伤风险,术中操作不当导致患者下肢瘫痪,最终被认定承担70%责任。 --- 三、关键判断四步走。 第一步:确认神经损伤真实存在。 • 保存好手术记录、术后检查报告 • 及时到其他医院复查(建议三甲医院) 第二步:看医院有没有“犯错”。 • 手术方式是否符合诊疗规范? • 术前是否充分告知风险? • 术后出现异常是否及时处理? 第三步:找因果关系。 这里需要专业鉴定!医疗事故鉴定会判断: • 损伤是手术必然风险还是操作失误导致 • 医院过错所占责任比例 第四步:看损害程度。 《医疗事故分级标准》把医疗事故分为四级,例如: • 四级事故:神经损伤导致轻度功能障碍 • 一级事故:造成重度残疾或死亡 --- 四、遇到问题这样做。 1. 固定证据。 • 立即复印全部病历(注意!要加盖医院公章) • 保留缴费单据、诊断证明 • 用手机录制身体异常的视频(如手抖、行走困难) 2. 申请医疗鉴定。 • 向当地医学会申请(费用约3000-5000元) • 如果对结果不服,15天内可申请二次鉴定 3. 三步维权途径。 • 协商:带着鉴定报告和医院谈赔偿 • 投诉:向卫健委提交书面材料 • 起诉:准备好起诉状和证据向法院提交 --- 五、小云特别提醒。 • 手术知情同意书≠免责书!即便签了字,医院有过错仍需担责 • 维权黄金期是1年内,千万别拖延 • 找律师建议选医疗纠纷专业律师(他们能看懂病历里的专业问题) --- 以上就是关于“手术伤害神经怎么判断是否属于医疗事故?”的相关回答。如果你也遇到了类似问题需要解决,不要慌张,点击咨询按钮就可以发起提问。平台有10万律师在线,会为您匹配专业律师,手把手教您收集证据、计算赔偿,用法律武器守护自己的健康权益! (法小云悄悄话:身体恢复比什么都重要,维权路上记得照顾好自己呀~)
医疗健康131人阅读
患者知情同意权在实际医疗中的效果评价如何?
患者知情同意权在实际医疗中的效果评价如何?
大家好呀,我是你们身边的法律小助手法小云~ 今天咱们来聊聊看病时经常遇到的场景: 医生唰唰唰开了一堆检查单,你还没问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些项目,就被护士催着去交费了; 或者做手术前匆匆忙忙签了个字,后来才发现有些风险根本没人告诉过你... 遇到这些情况该怎么办?我们手里的"知情同意权"到底能不能保护自己? 一、法律早就给你撑腰啦。 很多人不知道,从挂号那一刻起,我们手里就握着三项重要权利: 1. 清楚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病情知情权) 2. 了解所有治疗方案和风险(医疗措施选择权) 3. 签字前必须听明白所有注意事项(自主决定权) 这些权利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民法典》第1219条白纸黑字写着: 医务人员在诊疗前必须详细说明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紧急情况下无法取得患者同意的,也必须经过医疗机构负责人批准。 二、真实案例看法律怎么用。 2021年有位阿姨做胆囊切除手术,术后才发现医生没告知可能会损伤胆管的风险。法院最后判决医院赔偿12万元,因为《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13条明确规定,医务人员未尽到充分告知义务的,要承担相应责任。 不过也有例外情况哦~ 今年有个紧急案例,患者昏迷急需开颅手术,家属一时联系不上。医院在2名见证人见证下直接手术,最后成功救人。这种情况根据《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32条,属于法律允许的紧急救治。 三、日常看病必备自保指南。 遇到医生说得太快听不懂时: 1. 直接说"医生您稍等,这个地方我没听明白" 2. 要求查看书面说明材料 3. 重要决定可以要求家属在场见证 签字前务必确认: - 治疗方案的替代选项 - 大概需要多少费用 - 最可能出现的3种风险 - 术后需要的恢复时间 四、权利受侵犯后的行动指南。 如果发现医院没尽到告知义务: 1. 第一时间复印全部病历(法律规定患者有权复印) 2. 保存缴费单据、检查报告等证据 3. 先通过医院投诉渠道反映(每个医院都有医患沟通办公室) 4. 必要时向当地卫健委申请医疗纠纷调解 5. 调解不成可向法院起诉(注意要在知道权利受损1年内提出) 小云特别提醒:。 现在很多医院使用电子签名系统,在平板上签字前一定要完整阅读内容,千万别因为后面有人排队就匆匆划过确认键。遇到专业术语要求医生用"大白话"解释清楚,这是法律赋予我们的正当权利~ 以上就是关于"患者知情同意权在实际医疗中的效果评价如何?"的相关回答。如果你也遇到了类似问题需要解决,不用着急,点击页面下方的咨询按钮,马上就能联系专业律师。平台上有10万+持证律师在线,会根据具体情况为您匹配最合适的法律顾问,无论是病历分析还是诉讼指导,都能给您实实在在的帮助哦!
医疗健康84人阅读
发别人裸照会被如何判刑?法律对发送他人裸照的行为有何规定?
发别人裸照会被如何判刑?法律对发送他人裸照的行为有何规定?
发别人裸照会被如何判刑?法律对发送他人裸照的行为有何规定? 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朋友法小云~ 今天咱们来聊一个有点敏感但很重要的话题:如果有人在网上发别人的裸照,到底要负什么法律责任? 先别急着划走! 你可能觉得“这种事离我很远吧”,但仔细想想——分手后拿私密照片威胁对方的情侣、恶意报复的熟人、甚至不小心泄露照片的网友……这些新闻是不是越来越常见了? 法律小课堂开课啦。 先划重点:发别人裸照是犯法的!。 不管是出于威胁、报复还是开玩笑,只要未经允许传播他人私密照片,都可能面临这些后果: 第一层:治安处罚。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偷拍、散布他人隐私的,最高可拘留10天+罚款500元。 举个真实案例:2021年杭州某男子因感情纠纷,在微信群发前女友生活照(非裸照),最后被行政拘留5天。 第二层:刑事犯罪。 如果情节严重,还可能触犯《刑法》! 1. 侮辱罪。(第246条):当众羞辱他人,最高判3年 2. 传播淫秽物品罪。(第364条):传播数量大或造成恶劣影响,最高判2年 真实判例: - 2020年河南张三(化名)分手后群发前女友裸照,法院以侮辱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 - 2019年广东李四(化名)传播多人裸照牟利,被定为传播淫秽物品罪,获刑1年半 遇到这种事该怎么办?。 别慌!法小云教你三步自救: 1. 立即保存证据。 - 截图聊天记录(记得要带时间、对方账号信息) - 录屏保存视频动态 - 找公证处做电子证据公证(重要!) 2. 马上报警。 - 直接拨打110或到派出所报案 - 记得带上身份证、证据材料 - 要求出具《受案回执》 3. 多渠道维权。 - 联系发布平台(某信/某博等)要求删帖 - 起诉平台如果拒不删除(可以要求赔偿精神损失) - 严重时可另行提起民事诉讼索赔 重点提醒。 千万别因为害怕而私下妥协! 很多加害者就是利用受害者“怕丢脸”的心理反复敲诈,及时报警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法小云暖心贴士。 如果看到别人的私密照片被传播: - 不点击!不保存!不转发! - 立即向平台举报 - 可以匿名提醒受害者 以上就是关于【发别人裸照会被如何判刑?法律对发送他人裸照的行为有何规定?】的相关回答。如果你也遇到了类似问题需要解决,不要慌张,点击下方的咨询按钮就可以发起提问,快速获得律师解答。平台有10万律师在线,会为您匹配专业又靠谱的律师,手把手教您收集证据、准备材料,用法律武器保护好自己。
医疗健康37人阅读
未成年人在民事诉讼中的权利及法律流程是怎样的?
未成年人在民事诉讼中的权利及法律流程是怎样的?
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法小云!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特别重要的话题——如果未成年人需要打官司,法律会怎么保护他们? 可能很多小伙伴会觉得:“小孩子能有什么官司要打?” 但其实呀,未成年人遇到的纠纷可不少:比如被同学打伤后索赔、网络游戏充值退款纠纷、甚至父母离婚时的抚养权问题,都可能需要走进法庭。这时候,法律专门为孩子们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一、法律给未成年人的“专属护盾”。 1. 不能自己上法庭?没关系!。 根据《民法典》第19-20条,不满8周岁的孩子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8岁以上未满18周岁的孩子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这意味着:未成年人打官司必须由监护人(通常是父母)作为法定代理人,帮孩子递交材料、出庭发言。 不过!有个特殊情况:如果案件涉及的是未成年人自己的劳动收入、继承财产等个人权益,16岁以上的孩子可以自己当原告哦(《民事诉讼法》第61条)。 2. 法庭上的温柔保护。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10条特别规定:法院审理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可以安排心理辅导、隐私保护等措施。比如涉及性侵害的案件,连庭审记录都不会公开孩子的真实姓名。 二、真实案例看法律如何落地。 案例1:小学生课间受伤案。 13岁的小明在学校被同学推倒骨折,家长作为法定代理人起诉学校和对方家长。法院最终判决:学校未尽到安全管理责任需赔偿60%,推人学生的家长赔偿40%。 案例2:14岁少年网络打赏退款案。 初中生小华用家长手机给主播打赏8万元,家长起诉平台要求退款。法院依据《民法典》第145条,认定未成年人巨额打赏行为无效,判决平台退还6.5万元。 三、遇到问题怎么办?四步走起!。 第一步:收集所有“证据法宝”。 医疗费单据、聊天记录、监控录像...哪怕是一张被撕破的作业本,都可能成为关键证据。 第二步:联系你的“法律代言人”。 如果父母不方便代理(比如案件对象就是父母),可以申请由爷爷奶奶、居委会甚至法院指定代理人。 第三步:写状子也有小技巧。 起诉状里除了写明诉求,一定要强调“原告系未成年人,由某某监护人代理诉讼”,并附上户口本或出生证明。 第四步:开庭前后的特别关怀。 未成年人可以申请不公开审理,如果必须出庭,法院会安排专门的等候区域,避免孩子直接面对冲突场面。 法小云暖心提醒。 很多法院设有“家事法庭”,专门用圆桌审判代替传统庭审桌,甚至给孩子准备卡通绘本,这些细节都在守护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 以上就是关于“未成年人在民事诉讼中的权利及法律流程是怎样的?”的相关回答。如果你也遇到了类似问题需要解决,不要慌张,点击下方咨询按钮就可以发起提问,快速获得律师解答。 我们平台有超过10万名律师在线服务,能为您精准匹配擅长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专业律师。无论是分析案件方向,还是协助准备起诉材料,都能给您最实际的帮助。法律问题看似复杂,其实找对方法就能一步步解决~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案件请以司法机关裁判为准)
医疗健康42人阅读
医疗事故鉴定费用由谁承担?
医疗事故鉴定费用由谁承担?
大家好呀 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法小云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有点严肃但又很实际的话题——看病遇到问题要鉴定时 这笔费用到底该谁掏腰包呢? 先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小张在医院手术后发现伤口感染 怀疑是医疗过失 想要通过鉴定确认是不是医疗事故 但听说鉴定费要好几千块 顿时犯了难 这钱该自己出 还是医院出? ### 一、法律条文怎么说?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三十四条 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费用由提出申请的一方先行垫付 如果是医疗事故 这笔钱最后由医疗机构支付 如果不是事故 则由提出鉴定的一方承担 再来看《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二十二条 这里明确规定了医患双方可以共同委托医学会或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费用承担方式需要双方协商确定 ### 二、真实案例看门道 2021年杭州某医院案例: 王女士因阑尾炎手术后持续腹痛 自行垫付了6800元鉴定费 最终鉴定确认为三级医疗事故 法院判决医院不仅要赔偿损失 还要退还全部鉴定费 2019年成都某三甲医院案例: 患者家属申请鉴定后结果显示不构成医疗事故 医院拒绝承担费用 但法院审理发现医院存在病历篡改行为 最终判决医院承担70%鉴定费 ### 三、遇到问题怎么办? 第一步:保留所有就诊记录 门诊病历 缴费单据 检查报告单 建议用文件袋专门存放 第二步:先与医院协商 可以当面沟通或书面发函 记得保留沟通记录(录音/书面回执) 第三步:选择正规鉴定机构 市级医学会鉴定费约3000-5000元 司法鉴定机构收费4000-8000元 具体可咨询当地卫健委 第四步:费用处理有技巧 建议在申请鉴定时与医院签订书面协议 明确写明"若构成事故则由医院承担费用" 第五步:投诉渠道要记牢 若对费用承担有争议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1. 向当地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免费) 2. 拨打12320卫生热线投诉 3. 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最后提醒大家注意时效 医疗事故鉴定申请要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损害之日起1年内提出 以上就是关于"医疗事故鉴定费用由谁承担?"的相关回答 如果此刻您正在为类似问题发愁 不妨点击下方咨询按钮 我们平台有10万专业律师在线等候 会根据具体情况为您匹配最合适的法律顾问 从证据收集到维权流程 手把手教您维护合法权益 希望这篇文章能像及时雨 帮您解开困惑 咱们下期见啦!
医疗健康110人阅读
医疗事故鉴定费支付方式是什么?
医疗事故鉴定费支付方式是什么?
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法小云~今天咱们来聊一个既重要又容易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医疗事故鉴定费到底该谁出? 很多朋友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医院治疗时觉得出了问题,想讨个说法却担心鉴定费用太高。别着急,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件事! 法律小课堂开课啦!。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34条规定,医疗事故鉴定费由提出申请的一方先垫付;如果鉴定结论认定属于医疗事故,这笔费用就由医疗机构承担;如果不属于医疗事故,则由申请方自己掏腰包。 举个真实案例: 2021年有位张阿姨申请鉴定,结果医院确实存在过错。法院最终判决医院不仅要赔偿损失,还承担了8000元的鉴定费!但如果是患者单方面申请鉴定,结果又不构成医疗事故的话,费用就需要自己承担了哦~ 遇到问题怎么办?分三步走!。 1️⃣ 先协商。 带着病历资料找医院沟通,明确表达诉求。可以录音或书面记录沟通过程。 2️⃣ 申请鉴定。 如果协商不成,带着身份证、病历本到当地医学会申请鉴定。费用根据地区不同,一般在3000-10000元之间。 3️⃣ 费用追偿。 鉴定结果出来后,如果是医院责任,记得在起诉时把鉴定费也写入索赔清单! 小云贴心提醒。 - 鉴定费收据一定要保存好,这是关键证据! - 经济困难的朋友可以申请法律援助,很多地方有减免政策。 以上就是关于【医疗事故鉴定费支付方式是什么?】的相关回答。如果你也遇到了类似问题需要解决,别担心!点击下方咨询按钮,10万专业律师在线为您解答,匹配最合适的法律方案,手把手教您维护权益! 咱们下期见~记住,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保护你的温暖铠甲!
医疗健康99人阅读
医生职业道德规范中包含了哪些义务?
医生职业道德规范中包含了哪些义务?
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法小云!今天咱们聊点既贴近生活又重要的话题——去医院看病时,你最担心医生出现什么状况?是态度冷冰冰?还是检查不认真? 其实医生除了要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背后还有一套法律规定的职业道德规范在守护着我们。今天法小云就带大家看看,法律到底给医生划定了哪些"必须做到"的义务! --- ### 一、法律给医生的"硬性规定" 我国《医师法》和《民法典》明确规定,医生必须履行以下核心义务: 1. 救死扶伤是首要义务。 《医师法》第27条白纸黑字写着:医生在执业活动中必须"尽力救治患者,不得拒绝急救处置"。 举个例子:2021年某医院急诊科医生拒绝抢救醉酒患者,导致患者死亡,最终法院判决该医生构成不作为的过失犯罪。 2. 看病必须讲科学。 《医师法》第28条强调,医生要遵循临床诊疗规范。也就是说,不能凭感觉开药,更不能为了多拿提成乱开检查单。 2020年就有位医生因给感冒患者开抗癌药,被患者投诉后受到暂停执业处罚。 3. 把患者的隐私当秘密。 《民法典》第1226条规定,医生泄露患者隐私要承担赔偿责任。 去年某妇产科医生在社交平台分享特殊病例细节,虽然隐去了姓名,但根据就诊时间等信息仍被认出,最终赔偿患者3万元。 4. 收红包可能丢饭碗。 《医师法》第56条明令禁止收受患者财物。2022年某三甲医院主任医师因收受2万元红包,不仅被要求退还钱款,还被吊销执业证书。 --- ### 二、遇到违规医生怎么办?3步维权指南 第一步:固定证据。 • 保存所有病历、检查单、收费票据 • 录音录像前先告知(未经允许可能涉及侵权) • 寻找在场证人 第二步:多渠道投诉。 • 医院医务科(最快速) • 拨打12320卫生热线 • 向当地卫健委医政处书面投诉 第三步:法律追责。 造成身体损害的,可依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申请医疗事故鉴定;涉及财物损失的,可直接向法院起诉。 --- ### 三、特殊情况要注意 • 遇到医生推诿急救。:立即拨打120要求转院,同时用手机记录现场情况 • 发现过度医疗。:要求医院提供收费明细,对照当地医疗服务价格目录 • 隐私被泄露。:可要求医疗机构出具书面说明,必要时申请公证保全网络证据 --- 以上就是关于【医生职业道德规范中包含了哪些义务?】的相关回答。如果你也遇到了类似问题需要解决,别着急,点击下方咨询按钮就能联系专业律师。我们平台有10万+持证律师在线接单,会根据您的具体情况匹配最合适的法律专家,手把手教您维护合法权益! 希望这篇文章能让大家看病时更安心~咱们下期见!
医疗健康36人阅读
手术过程中伤了神经属于医疗事故吗?
手术过程中伤了神经属于医疗事故吗?
手术过程中伤了神经属于医疗事故吗? 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法小云~ 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很多人关心的话题:做手术时不小心伤到神经,这种情况算不算医疗事故? 毕竟谁都不愿意躺上手术台后“雪上加霜”,但万一真的遇上了,咱们得知道该怎么保护自己的权益对不对? 先说说什么是医疗事故。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必须满足四个条件: 1. 事故主体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 2. 行为违反医疗规范 3. 给患者造成人身损害 4. 过失行为和损害结果有直接关系 举个栗子: 如果医生做腰椎手术时,因为操作失误切断了神经,导致患者双腿无法活动——这就可能构成医疗事故。 但如果是手术本身风险高(比如肿瘤紧贴神经),医生已尽到谨慎义务却仍出现神经损伤,很可能不算事故哦。 真实案例看法律。 2021年某地法院审理过一起案件: 患者做颈部手术后手指麻木,经鉴定发现是医生操作不当损伤臂丛神经。 法院最终判决医院赔偿28万元,因为医生未按标准流程避开神经走向。 而另一个案例中,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腿部发麻,但鉴定显示属于常见并发症,医生术前已充分告知风险,法院驳回了索赔请求。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三步走,法小云教你保护自己: 第一步:及时确认原因。 术后发现手脚麻木、肌肉无力等异常,立刻向主刀医生反馈,要求复查。 必要时可到其他医院做肌电图检查,明确神经损伤程度。 第二步:保存关键证据。 • 住院病历(尤其手术记录和术后病程记录) • 检查报告单 • 缴费单据 • 与医护人员的沟通录音(提前告知录音更稳妥) 第三步:三条维权路径。 1. 协商调解。:直接找医院医务科沟通,很多纠纷在这个阶段就能解决 2. 申请鉴定。:向当地医调委或卫健委申请医疗事故鉴定(费用约3000-5000元) 3. 法律诉讼。:注意!人身损害诉讼时效只有1年,从知道受损之日起算 小贴士。 做鉴定前建议先咨询专业律师,因为: • 超过50%的医疗纠纷案件需要二次鉴定 • 伤残等级评定直接影响赔偿金额 • 法院更倾向采信司法鉴定而非医疗事故鉴定 以上就是关于“手术过程中伤了神经属于医疗事故吗?”的相关回答。如果你也遇到了类似问题需要解决,不要慌张,点击下方的咨询按钮就可以发起提问,快速获得律师解答。平台有10万律师在线,会为您匹配专业对口的律师,结合具体情况分析案件,手把手教您收集证据、计算赔偿标准,用法律武器守护您的健康权益。
医疗健康94人阅读
如何确定医疗行为中的故意或重大过失?
如何确定医疗行为中的故意或重大过失?
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法小云!今天咱们来聊一个有点严肃但又特别重要的话题——如果在医院看病出了问题,怎么判断医生是“故意害人”还是“粗心犯错”呢?先别急着生气,跟着我一起慢慢理清楚门道吧! (空一行) 举个栗子:隔壁王阿姨做手术,结果医生把纱布落在肚子里了。这算重大过失吗?楼下李叔化疗后出现严重副作用,这能算医生故意害人吗?遇到这些情况别急着下结论,咱们得用法律这把尺子来量一量。 (空一行) 法律知识小课堂。 根据《民法典》第1222条和《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判断医疗过错主要看两点: 1. 故意行为:医生明知道会出问题还故意为之,比如报复性治疗 2. 重大过失:连普通医生该注意的都没注意,比如手术忘取器械、用错禁忌药物 (空一行) 真实案例对对碰。 案例①:张先生骨折手术后感染,经查主刀医生当天连续工作18小时导致操作失误→法院认定重大过失(医务人员过度疲劳属于违规操作) 案例②:刘女士术后出现罕见并发症,但医院术前已充分告知风险→法院认定不构成医疗过错 (空一行) 遇到问题五步走。 1. 保存所有病历单据(门诊记录、缴费清单、检查报告,记得要盖医院章) 2. 立即封存现场(比如手术器械、药品安瓿瓶,当场要求医院封存) 3. 3个工作日内申请医疗损害鉴定(可联系当地医学会或司法鉴定机构) 4. 调解优先尝试(各地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有专业调解员) 5. 必要时起诉(注意1年诉讼时效,从知道损害之日起算) (空一行) 特别提醒小贴士。 √ 医院不配合封存病历?直接打12320卫生热线投诉 √ 怀疑医生资质有问题?上国家卫健委官网查执业信息 √ 记住两个重要时间点:疑似医疗损害发生后7天内可申请封存病历,死亡病例48小时内必须尸检 (空一行)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确定医疗行为中的故意或重大过失?】的相关解答。如果看完还是心里没底,别着急!点击页面下方那个闪动的咨询按钮,马上就能联系到专业医疗纠纷律师。咱们平台有超过10万名律师在线待命,会根据具体情况为您匹配最合适的法律帮手,从证据收集到诉讼策略,手把手教您维护权益。 (空一行) 最后法小云想说:遇到医疗纠纷别慌张,保留证据最关键。咱们既要维护自身权益,也要给医务人员合理的工作空间哦~下期见啦!
医疗健康147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