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法典中,合同撤销权是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手段。当我们在签订合同时遭受欺诈,可以依法行使合同撤销权,维护自身权益不受损害。本文将简要介绍如何依法行使这一权利。
一、了解欺诈行为的认定
欺诈行为是指一方在签订合同时,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隐瞒真实情况,导致对方因误解而签订合同的行为。当发现自己受到欺诈时,首先要明确保留相关证据,如通信记录、合同文本、第三方证词等,以便证实欺诈行为的存在。
二、依法行使撤销权
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合同。在行使撤销权时,应当及时向法院提起诉讼,并提供相关证据材料证明欺诈事实的存在。法院将会根据证据材料判断是否存在欺诈行为,并决定是否撤销合同。
三、注意相关法律规定
在行使合同撤销权时,应当注意法律规定的时效限制。一般来说,受欺诈方应当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欺诈行为之日起一年内提出撤销合同的请求。此外,还要注意撤销合同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如双方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
相关法律条文列举:
1.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2.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一)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二)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
依法行使合同撤销权是保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法律途径。在面对欺诈行为时,我们应当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及时采取措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