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货让我亏了钱,找谁算账?
来看看法律给的“后悔药”
有没有这样的糟心经历——
攒了俩月工资买个名牌包,背出门被闺蜜提醒是假货;花大价钱买的最新款手机,用三天就黑屏,店家还死不认账……
被假货坑过的人都知道,这口气是真的难咽下去!
其实法律早给咱们备好了“后悔药”,今天法小云手把手教你怎么把假货变“真赔偿”!
法律是这么撑腰的:
第一剂猛药:退一赔三
参考法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55条
只要商家存在欺诈(比如承诺是正品实际卖假货),你不仅能退货,还可以索要3倍赔偿!
真实案例:
2021年杭州小李网购2千元“某品牌运动鞋”,收货发现做工粗糙,经品牌方鉴定为假货。法院判决卖家退还2千元,另赔6千元。
关键细节:
• 付款记录要保存
• 假货证明要有(专柜鉴定/品牌方盖章证明)
• 聊天记录别删(尤其是店家承诺正品的对话)
第二记重拳:先告平台再揪卖家
参考法规:《电子商务法》61条
如果网购平台明知店家售假却不处理,可以连平台带商家一起告!
真实操作:
今年南京王女士在某电商买到假化妆品,先申请平台客服介入,平台推诿后直接将平台与商家共同起诉,最终获赔1.2万元。
战斗技巧:
① 联系平台客服时要录音
② 用网页自带工具保存商品详情页
③ 平台推诿就说“已咨询律师准备起诉”
三招实战攻略:
第一式:收齐证据再摊牌
• 对着假货拍360度视频(从快递盒拆封开始)
• 要求品牌方出具鉴定书(部分品牌官网可申请)
• 打印交易全流程截图(付款记录、物流信息、客服对话)
第二式:先礼后兵最划算
优先尝试协商解决:
“李老板,我刚去专柜验过货了,咱们好好说说赔偿的事?要不我只能带着所有材料去市场监管局了。”
协商话术重点:
✓ 只谈事实不说脏话
✓ 要求书面赔偿协议
✓ 明确处理期限
第三式:花小钱办大事
如果对方耍赖皮:
① 搜索当地“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直接网上立案
② 拨打12315时加上这句话:“对方可能涉及刑事犯罪”(适用于假货金额超5万元的情况)
③ 联系品牌法务部(大品牌往往有专门打假团队)
特别提醒:
维权黄金期是发现假货后的6个月内,拖久了容易证据丢失。遇到万元以上的损失,建议直接找律师发律师函,通常千元左右就能办妥。
法小云说:
下次再遇到假货别吃闷亏!
购物前保存宣传页截图,付款时备注“要求正品”,收货时录制开箱视频——这三个小动作,关键时刻能帮你多拿三倍赔偿。
法律就像防伪标签,你不用,它就是个摆设;你会用,它就是打假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