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说“最终解释权归本店所有”?
这句话可不一定能护他们周全!
每次看到优惠券、会员卡背面那一排不起眼的小字,总有一种“套路深似海”的感觉。
明明是开开心心薅羊毛,一不小心就被商家用“最终解释权”噎到说不出话——这种情况到底合不合法?今天法小云就和大家掰扯清楚。
法律不认“最终解释权”的霸王条款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6条,商家如果用格式条款(比如会员须知、活动规则)来推卸责任、加重消费者义务,这些条款就是无效的。
而《民法典》第498条更直白:对格式条款有争议的,要按照常理理解;如果两种解释冲突,就得按对消费者有利的来!
更狠的是《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第11条,直接点名“保留最终解释权”属于违法,商家最高会被罚3万元。
案例实操:法院如何打脸商家
2021年某健身房推出“买一年送半年”活动,却在小字里写“最终解释权归本店所有”。当消费者发现赠送的半年只能在凌晨15点使用时,一纸诉状告上法院。
法院判决:商家用“最终解释权”规避责任,消费者赠送的半年应当正常使用,还得赔500元精神损失费。
遇到这种事,三步反击法
第一步:固定证据
▶ 当场拍下所有宣传物料:海报、电子屏、价目表都要拍
▶ 保留文字凭证:纸质合同加粗的条款、短信推送的活动规则别急着删
▶ 录音录像别害羞:店员口头承诺“随时能用”,手机偷偷录下来
第二步:先礼后兵和商家谈
别一上来就吵架,试试这样说:
“我看到你们宣传写的是全场5折(递上截图),但结账时变成部分商品5折。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这属于虚假宣传,我可以要求3倍赔偿哦~”
这时候80%的商家都会认怂。
第三步:投诉举报一条龙
碰上强硬派?记住这些硬核操作:
1. 拨打12315时重点说两点:
▶ 商家宣传内容与实际不符
▶ 合同里藏着“最终解释权”条款
2. 书面投诉附上:活动页面截图、付款凭证、商家拒绝履行的聊天记录
3. 若涉及金额超5000元,直接到法院起诉——50元诉讼费就能解决问题,根本不用请律师!
普法小结
商家用“最终解释权”就像玩斗地主时偷偷藏王牌,但法律早就把这招列为禁术。
记住三个关键点:
① 所有格式条款必须公平合理
② 解释有争议时消费者说了算
③ 遇到侵权保留证据硬刚到底
下回再看到“最终解释权”这几个字,记得对商家微微一笑:
“您这解释权,得先问问法律同不同意~”
(法小云提示:本文提到的法律文件全称应为《中华人民共和国XX法》,因平台规范使用简称。遇到具体法律问题建议咨询专业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