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贷款申请中提供虚假材料,相关法律责任及应对措施是什么?
——法小云来聊聊“美化材料”背后的风险
先讲个故事:
张老板的公司最近资金紧张,听说银行贷款审批快,但需要提交近半年的财务报表。他一算账发现利润不达标,心一横,把收入数字“美化”了30%,贷款顺利批下来了。可半年后银行抽查材料,发现数据造假,不仅要求立刻还款,还报了警……
这种“临时抱佛脚”的操作,可能让企业主一夜之间从贷款人变成“嫌疑人”。今天法小云就带大家看看,贷款材料造假到底有多严重,万一踩坑了该怎么办。
---
法律怎么说?
咱们国家对于贷款造假,主要用这三把“法律尺子”来管:
第一把尺子:《刑法》
- 贷款诈骗罪(第193条)
如果造假是为了“非法占有”贷款(比如压根没打算还),可能判5年以下,数额特别大的最高能判无期。
- 骗取贷款罪(第175条之一)
即便最后还了钱,但造假手段给银行造成重大损失,照样要坐牢(3年以下或3-7年)。
第二把尺子:《民法典》
- 合同欺诈(第148条)
银行发现材料造假后,可以直接宣布贷款合同无效,要求立刻还钱,还要赔偿损失。
第三把尺子:《商业银行法》
- 第82条
用假材料骗贷款,不仅要退钱,还可能被罚违法所得1-5倍罚款,甚至吊销营业执照。
---
真实案例敲黑板:
2021年浙江某建材公司为了贷款,把年收入从500万虚报成2000万。银行放款800万后,企业因经营不善逾期。最终老板被判骗取贷款罪,处2年有期徒刑,公司被列入失信名单。
---
踩坑了别慌!三步自救指南
第一步:立即止损
发现材料有问题(比如会计擅自修改了数据),赶在银行发现前主动联系说明情况,协商补充真实材料或提前还款。
第二步:收集证据
保留所有和贷款相关的沟通记录、原始财务报表、员工证言等,证明造假行为是否出自个人行为或公司集体决策。
第三步:找专业帮手
带着合同、银行通知函等材料咨询律师,重点问两个问题:
1. 现有证据可能构成哪种罪名?
2. 能否通过还款/赔偿降低处罚?
---
法小云特别提醒:
与其事后补救,不如事前预防:
✅ 财务账目每月请第三方记账公司审核
✅ 贷款前让法务审核申报材料的合规红线
✅ 拒绝员工“包装材料”的提议,明确告知法律后果
---
以上就是关于“企业贷款申请中提供虚假材料,相关法律责任及应对措施是什么?”的解答。
如果你正在为类似问题发愁,先深呼吸——点击下方咨询按钮,10万名律师正在线待命。系统会优先推荐处理过金融纠纷的专业律师,帮你梳理证据链、制定谈判策略,最大程度保护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法小云陪你知法懂法,创业路上少踩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