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劳动者与雇主之间建立劳动关系时应当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但在现实中,有时会出现工作一段时间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若在这种情况下被辞退,劳动者是否能获得赔偿呢?答案是肯定的。
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表明即使没有明确的书面合同,劳动关系的存在仍然受到法律保护。当劳动者因此被非法解雇时,有权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赔偿金的计算标准通常依据劳动者在该单位的工作年限、月工资等因素确定。此外,《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也规定,劳动者可以在被解雇后的法定时限内,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或劳动仲裁机构申请调解或仲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关法条主要有:
1. 《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3.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者可在劳动争议发生后法定时限内申请调解或仲裁。
劳动者在工作中遭遇未签劳动合同被解雇的情况,要及时了解相关法律规定,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