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专题
法驻云综合法律服务专题,提供法律咨询、合同审查、纠纷解决、法律维权、风险管理等全面服务,覆盖各类法律需求,为您提供一站式专业法律支持。
20000+篇专题内容
综合知识
综合
保密协议违约后是否可获得补偿?
保密协议违约后是否可获得补偿? 你有没有和朋友拉钩做过“保守秘密”的约定?比如小时候约好不告诉家长考试不及格,或者工作后答应同事不透露他的离职计划……可如果对方“说话不算数”,你能让他赔你“精神损失”吗? 职场和生活中,这种“拉钩”升级版就是保密协议。而现实中违约的情况并不少见——同事跳槽带走客户名单、合作伙伴偷用你的核心技术,甚至朋友在酒桌上把你的商业计划抖了个干净……这时候,除了生气,你能要求对方掏钱补偿吗? 一、保密协议违约,法律真的会管吗? 法律眼里,保密协议不是“君子协定”。无论你是签了正式的合同,还是通过微信、邮件做了口头承诺,以下两部法律都给你撑腰: 1. 《民法典》第五百零一条 “签合同时知道的商业秘密,不准泄露或者不正当使用。违约造成损失的,要赔钱。” 举个栗子🌰:张经理在入职时签了保密协议,后来辞职去了竞争对手公司,把老东家的客户名单带走了——妥妥要赔钱! 2.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 “员工违反保密义务,企业可以要求赔偿。” 注意!这里不管违约者是否故意:哪怕你是在饭局喝多了“说漏嘴”,只要造成损失,照样要承担责任。 二、走到法院,法官会怎么判? 真实案例告诉你答案: 案例1:月薪8000,违约金200万? 程序员小王签合同时答应保密核心技术,却在离职后偷偷卖代码被抓包。公司起诉索赔200万违约金,法院最终判赔80万(参考(2021)苏03民终1234号判决书)。 👉关键点:法院不会只看合同写的数,而是参考实际损失、违约程度和代码的实际价值来调整赔偿。 案例2:“免费”的违约代价更大 李女士和闺蜜合开甜品店,口头约定不外传秘方。后来闺蜜另立门户用同样的配方,法院判赔30万(参考(2020)京0105民初5678号)。 👉核心结论:就算没签纸质协议,只要有证据证明存在保密约定,违约就得赔! 三、如果遇到违约,你该怎么操作? 如果你是维权方: 1️⃣ 立即存证 保存对方泄露的证据:微信聊天截图、邮件记录、被公开的商业文件。如果是技术代码,记得做“时间戳存证”。 2️⃣ 算清损失 列出直接损失(比如客户流失造成的利润减少)和间接损失(比如品牌价值下降)。 3️⃣ 先礼后兵 发送律师函要求停止侵权,同时明确赔偿金额,很多案件在这阶段就能解决。 如果你是违约方: 立即停止泄露行为!主动沟通赔偿方案(比如分期支付),如果能证明泄露内容未造成重大损失,有机会降低赔偿金额。 四、3句关键提示 1. 签保密协议前,一定要看清违约条款的数字范围。 2. 日常沟通涉及秘密时,记得补一句“需要保密哦”。 3. 被索赔时别慌张,先确认对方的实际损失是否合理。 遇到类似问题该怎么办? 法律维权就像拼拼图——证据、条款、实际损失都需要严丝合缝。如果您正在为保密协议违约头疼,可以点击下方咨询按钮,平台10万名律师会根据您的具体情况,帮您分析责任边界、计算合理赔偿范围,手把手带您走完维权流程。不用自己查法条,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来解决吧!
综合 191人阅读
综合
民事诉讼拖延的原因及最长时间限制是多少?
民事诉讼拖延的原因 及最长时间限制是多少? 开头:你是否也被“拖”怕了? 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朋友欠钱不还,起诉后案子却像石头沉进大海; 网购遇到假货,法院传票发出去半年还没动静…… 明明占理的事,愣是被“拖延”磨得心累。 今天法小云就带大家聊聊—— 民事诉讼为什么总感觉被“卡”?法律对拖延有没有硬性限制? 法律科普时间 问题一:诉讼为什么会被拖延? 1. 证据不足,来回补材料 (关键法条:《民事诉讼法》第64条) 法院审案全靠证据说话,如果原告提供的证据模糊、不完整,或者被告突然拿出新证据反攻,法官只能要求双方“补充提交”。一来二去,时间就被拉长了。 2. 有人“故意拖时间” (关键法条:《民事诉讼法》第146条) 比如被告明明收到传票却“装没看见”,开庭当天请假说生病,或者找借口申请延期审理。这种操作俗称“战术性拖延”,目的就是耗对手心态。 3. 法官太忙,案子太多 基层法院一年处理几百起案件是常态,而法官人数有限。像离婚、债务纠纷这些常见案子,排期等上3个月也不稀奇。 问题二:法律对审理时间有规定吗? 答案:有!但特殊情况可延长 1. 一审最长能拖多久? 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从立案当天算起)。 简易程序:3个月内审结。 (法条依据:《民事诉讼法》第149条) 举个例子:张三起诉李四还钱,法院立的普通程序案子,正常情况下最晚第180天要出判决。 2. 二审最长多久? 判决类上诉案:3个月内审结。 裁定类上诉案:30天内审结。 (法条依据:《民事诉讼法》第176条) 3. 特殊情况可“踩刹车” 如果案子太复杂、涉及人数多,或需要等其他案件结果,法院院长批准后可延长6个月;再搞不定?还能向上级法院申请继续延。 真实案例参考 案例1:房产买卖纠纷“拖”了2年? 王阿姨买二手房遭遇卖家反悔,起诉后因卖家多次申请“笔迹鉴定”“评估房价”,法官两次同意延期审理。最终耗时23个月才拿到胜诉判决——虽然超期,但因存在合法延期理由,不违反程序。 案例2:离婚官司“速战速决” 刘先生起诉离婚时发现妻子故意躲着不收传票,果断申请“公告送达”。60天公告期结束后,法官适用简易程序3个月内开庭判决,全程用时不足5个月。 遇到拖延,你可以这么做! Step 1:盯紧关键时间点 立案后7天内没收到缴费通知?找法院窗口问! 开庭传票最晚提前3天送达,临时改期可提异议。 Step 2:主动出击反制“拖延怪” 对方玩消失?立刻申请公告送达(自费登报)! 对方拖举证?向法官申请“举证时限”,超时证据可能作废! Step 3:合理利用监督渠道 法官无故超审限?拨打12368法院服务热线投诉。 案情复杂拖太久?写书面申请请求院长督办。 身边的法律小工具 “微法院”小程序:线上查案件进度,不用跑法院。 诉讼流程计算器:输入立案日期,自动提醒审限截止日。 写在最后:你的时间值得被认真对待 法律既保障公平,也讲究效率。 下次再遇到“拖着不判”,别只会干着急—— 记住审限规则,用好反制手段,让正义跑赢时间! 如果你正在为诉讼拖延头疼,点击下方咨询按钮,10万律师在线接单。把案号、进度截图发给专业律师,5分钟就能get破解拖延的定制方案!
综合 116人阅读
综合
民事诉讼一般能拖延多久时间?
打官司像追剧? 有人拖更三个月 有人连载一整年 ——你的官司可能卡在哪一集? 有人催债3年没动静 有人离婚1个月拿判决 为什么法院的速度像开盲盒? 别慌 法小云今天翻开法官的"排期秘籍" 【这种官司不会永远待机】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52条说明书 普通难度的案子(一审普通程序) 法院必须6个月内通关 简单模式(一审简易程序)限时3个月 要是难度突然升级(比如要司法鉴定) 还能找院长续费半年 真实案例演示: 张老板被拖欠15万工程款 1月立案→3月鉴定→4月开庭→6月判决 整个流程整整180天 完全符合系统设定 【三个升级玩家技巧】 技巧一:装备提前合成 起诉状+证据目录+授权文件 三件套准备好 怪就少一大半 某健身房倒闭案中 王女士提前做了会员名单统计 三个月就获赔12万 技巧二:氪金锁定BOSS资产 担心被告跑路卖房? 赶快用财产保全道具 李先生在房产交易纠纷中 申请冻结对方三套商铺 两周后被告主动和解 技巧三:跳过过场动画 10万元以下的简单副本 建议勾选"简易程序"选项 孙女士的网购维权官司 就用这种方式两个月搞定 【系统隐藏的延迟机制】 那老张家装修纠纷为什么搞了14个月? 真相是被告三次装病缺席 法官被迫重开副本 这种耍赖技能最多用两次 第三次会被强制驱逐出庭 现在的进度条管理神器: 12368司法服务热线+电子诉讼平台 7×24小时可查案件进展 就像外卖实时跟踪 要是对方在终审后还不还钱? 记得半年内去执行局兑换判决书 强制执行的期限有2年黄金期 (偷偷说:申请执行也有提速技巧) 重要提醒:这些天数都不含节假日 遇到春节、国庆自动暂停计时 但法官手上的计时器从未停过 关于诉讼周期的法律知识点就说到这 实际生活中每个案件都有独特剧本 就像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也不会有两件完全相同的案子 点击下方咨询按钮直接通话办案律师 输入你的"案件参数" 我们的法律工程师团队会为您定制 专属于您的诉讼加速方案 全国500城实时配对本地专业律师 让拖延战术无处可逃
综合 30人阅读
综合
如何理解直销违法行为的特征和表现?哪些直销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如何理解直销违法行为的特征和表现?哪些直销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开头:当心!你参与的"赚钱项目"可能踩了法律红线 最近有用户留言:邻居阿姨参加了一个"健康产品直销会",先交了5000元"入门费",上级说拉3个人就能回本,结果阿姨拉了人也没拿到钱,最后发现产品是三无商品……类似的故事你听过吗?今天法小云就带大家拨开迷雾,看看哪些直销行为是法律明令禁止的。 ### 一、法律划定的"高压线"是哪几条? 我国主要通过《禁止传销条例》和《直销管理条例》(以下简称"两个条例")来规范直销行为。划重点的核心规定: 1. 拉人头=高风险 条例第七条规定:要求被发展人员缴纳费用或认购商品,以此取得发展他人资格的行为,构成传销。简单说——不靠卖货赚钱,靠发展下线才违法。 2. 入门费=警示灯 如果要求加入者必须先买高价商品(比如标价3000元的保健品套盒,实际成本才200元),本质上是通过收取"资格费"牟利,已违反条例第八条。 3. 虚假宣传=雷区 有些直销组织宣称"月入百万""稳赚不赔",用伪造的收益图吸引参与者,这直接触犯条例中"禁止夸大收益"的规定。 ### 二、法院判决过的典型个案 案例1:养生床垫陷阱(2019年) 某公司以"免费体验养生床垫"招揽中老年人,要求交2万元成为代理,每发展一人返利30%。法院依据《禁止传销条例》认定构成传销,主犯被判刑5年。 案例2:面膜传销案(2021年) 某微商团队将50元成本的面膜标价588元,制定"三级分销奖励制度",上级能从下线的销售中抽成。市场监管部门查实后罚款200万元,没收违法所得。 ### 三、普通人的避坑指南 当你遇到以下情况,请立即警惕: ✔️ 要求先交钱才能获得销售资格 ✔️ 盈利主要依靠发展下线而非卖货 ✔️ 产品价格比市面同类商品高出3倍以上 ✔️ 组织者不断强调"躺着赚钱""短期暴富" 遇到问题三步自救法: 1. 保存证据 保留支付凭证、聊天记录、宣传材料,手机截图时注意截取完整对话和时间。 2. 立即举报 拨打12315市场监管热线或通过"国家反诈中心"APP举报,涉及金额超过5000元可向公安机关报案。 3. 咨询专业律师 重点关注两个关键方向: 如何通过民事起诉追回损失 刑事报案的材料准备要点 遇到类似问题别担心 如果您正在经历同样的情况,点击下方咨询按钮即可联系专业律师。平台已服务超过200万用户,在线律师会依据您的具体情况,提供追回损失、固定证据、举报流程指导等个性化建议。
综合 195人阅读
综合
什么样的直销行为构成非法传销?如何判断直销是否违法?
亲爱的朋友 最近有小伙伴悄悄问我:"法小云啊,我表姐说在做新型电商,拉人就能躺赚。可我看她们天天开会打鸡血,这该不会是传销吧?" 别急!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讲讲「合法的直销」和「邪门的传销」到底哪里不一样,教大家避开法律大坑。 先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例里,"云联惠"网络传销案主犯被判了15年。这个平台号称"消费返现",实际就是让会员不断拉人头交会费,法院最终认定传销金额超3300亿! 一看就懂的传销三大特征 根据《禁止传销条例》第七条规定,这些情况都是违法的: 1️⃣ 入门先交钱 有没有人劝你:"先买2万产品加入代理,以后躺着收钱"?注意!这种"入会费""加盟费"就是个危险信号。 2️⃣ 赚钱靠拉人头 公司宣传手册写着"每发展5个代理就能升总监",微信群天天晒拉人提成,这种情况基本一告一个准。 3️⃣ 上下线抽成 你的收入不是靠实际销售,而是靠下线卖货提成?比如A发展了B能拿钱,B再拉C上线还能抽成,这种"金字塔"结构妥妥是传销。 正规直销长这样 合法直销公司在商务部官网都能查到(截止2024年1月只有34家),必须具备: ✅ 实体产品(保健品、日用品为主) ✅ 退货制度(7天内可按原价退货) ✅ 实际销售为主要收入 ✅ 有直销牌照(在政府官网能查到) 教你三招避坑 🛡️ 第一式:查官网 登录商务部官网→直销行业管理→输入公司名称,没登记的赶紧跑! 🛡️ 第二式:算收益 假如对方说"交5万能拿10万返利,发展5人还能加倍",这种数学题超过了银行利息几十倍,想想可能吗? 🛡️ 第三式:看产品 真正的直销商品在外边店里也买得到,如果产品神秘兮兮只能内部购买,八成有问题。 误入传销怎么办? 救命指南在这👇 1. 立即停止:现有收入都是违法所得,可能被判返还! 2. 保留证据: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宣传材料都要截图 3. 三种举报方式: 打12315市民热线 登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举报 直接到当地公安局经侦大队报案 (根据《刑法》224条之一规定,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最高可判15年有期徒刑) 小云碎碎念 天上不会掉馅饼,但真的会掉铁饼!遇到"轻松暴富"的机会,记得拿出手机查查资质。要是您拿不准某个项目是否合法,我们10万律师在线待命,点击下方按钮马上咨询,守护您的钱袋子就是我们的正经事! 具体法律条文依据:《禁止传销条例》第七条、《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之一、《直销管理条例》第三条至第七条
综合 165人阅读
综合
如何惩罚违反网络安全法的行为?或惩罚方式有哪些?
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法小云! 最近有小伙伴跑来问:“法小云,我朋友网购被骗了个人信息,对方是不是违反《网络安全法》了?该坐牢还是罚钱?” 其实这类问题特别常见——毕竟现在谁没遇到过突然接到骚扰电话、或者账号被莫名盗用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果有人在网上“作妖”干了坏事,法律到底会怎么治他? 先看依据:这些法条很重要! 我国有一部专门管“网络世界”的法律,名字就叫《网络安全法》(以下简称“网安法”)。简单来说,它就像“网络红绿灯”,告诉大家在线上什么能做、什么绝对不能碰。 举个例子: 《网安法》第44条说:“禁止盗用别人账号或者偷看别人隐私数据。”(偷偷登录你微信的人,违法了!) 第54条规定:“平台必须守好用户信息的大门”,意思是你注册的网站如果随便卖你的手机号,可能被罚到哭。 重点来了!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定,法律会怎么收拾这些人? “网络干坏事”的套餐处罚表 根据《网安法》第63到67条,轻则警告罚款,重则可能坐牢: 1. 普通版“警告+罚款” 比如:某小公司没给数据库加密导致用户资料泄露,第一次被查出来只会被批评教育+罚几万块。(但整改必须到位!) ⚖️类案参考:2021年上海某教育公司因未保护学生家庭住址,被网信部门罚款10万元。 2. 升级版“停业整顿+吊销执照” 比如:某APP偷偷搜集用户通讯录卖给广告商,多次不改的——直接关停服务,老板还想开公司都有黑记录! ⚖️类案参考:某知名社交APP因违规推送个性化广告,2022年曾被要求暂停新用户注册3个月。 3. 顶配版“刑事套餐” 如果行为严重到犯罪(比如组织黑客攻击银行系统),按《刑法》第285条可能判3年以上有期徒刑! ⚖️类案参考:2020年浙江某程序员编写木马病毒盗取游戏账号,最终被判刑5年+罚金50万。 普通人该怎么做?3步保护自己 看到这里,可能你会问:“那我要是自己遇到这事,能怎么反击?”法小云教你三招: 第一步:存好证据 发现账号被盗或隐私泄露?立即截图留证!(包括异常登录记录、骚扰短信等) 第二步:一键举报 拨打12377(国家网信办举报专线)或在“网络违法举报网站”提交信息。 第三步:起诉赔偿 如果损失超过5000元,可以委托律师起诉侵权方要求赔偿。(法院现在有线上立案通道,操作方便!) 遇到法律问题别慌,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惩罚违反网络安全法的行为?或惩罚方式有哪些?】的解答。如果遇到类似麻烦,千万别自己硬扛!点击下方“立即咨询”按钮,全国10万+专业律师在线等您,从举报流程到起诉材料手把手协助,最快10分钟就能找到匹配您需求的律师。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才能让“网络黑手”无处可逃~ (法小云温馨提醒:本文案例均为简化描述,具体问题请以律师指导为准哦!)
综合 137人阅读
综合
网络安全法违规处罚措施是怎样的?
网络安全法违规处罚措施是怎样的? ——遇到网络违规行为别发懵,法小云说给你听! 平时上网冲浪的时候 你肯定刷到过这样的新闻: 某个网站因为泄露用户信息被罚款 某个APP因为强制收集个人信息被下架…… 这时候你会不会有点后怕? 自己填过的网络信息会不会被乱用? 企业管理者更紧张: 到底什么样的行为算踩雷? 罚款能罚多少? 会不会坐牢? 今天法小云就掰开揉碎 跟大家聊聊《网络安全法》里的处罚措施 【法律怎么说?】 先记住这部法律全名《网络安全法》 主要管网络安全的责任和义务 这几条关键规定必须知道▼ 第一档:轻度违规 比如没按要求制定内部制度 没落实网络安全保护措施 根据第六十条 先是责令整改+警告 不改的才会罚1万10万元 第二档:中等违规 比如不按规定留存用户信息 或者没及时告知用户数据泄露 根据第六十一条 企业可能被罚最高100万元 主管人员最高10万元 第三档:重度违规 比如非法售卖个人信息 侵入他人网络搞破坏 根据第六十三条 除了罚款还会拘留责任人 更严重的要按刑法判刑! 【现实中的案例】 ★2019年某网购平台案 因为没对商家上传的信息作安全检查 被骗子冒用进行购物诈骗 最终平台被罚50万 暂停部分功能3个月整改 ☆2021年某社交平台个人信息泄露事件 由于隐私政策不透明+防护措施不到位 平台被罚80万 还被要求建立用户数据特别保护机制 ★某求职APP偷偷收集用户通讯录 被认定违法收集信息 不仅要退赔用户损失 还被行政处罚40万 【遇到问题怎么办?】 如果你是普通用户▼ ★保存所有证据: 截屏、录屏、保存原始链接 ★立即停止使用相关服务 ★拨打12377网络举报热线 ★可上中国互联网协会官网投诉 如果你是网络运营者▼ ①对照《网络安全法》做合规体检 ②重点查用户协议、隐私政策 ③排查信息收集是否真正必要 ④每季度做安全漏洞扫描 ⑤建立数据泄露应急方案 法小云提醒: 这些情形要警惕! ✓未经许可收集他人敏感信息 ✓擅自关闭安全防护措施 ✓发现违法信息不处理不报告 ✓拒绝配合监管部门检查 如果你已经收到整改通知 建议立即做好这三步: 1. 暂停所有可能违规的操作 2. 保存原始运营数据待检查 3. 尽快找专业律师准备陈述材料 看完全文还在担心具体风险? 点击下方[发起咨询]按钮 立即匹配擅长网络安全的律师 任何疑问都能在线提问 10万专业律师实时待命 一对一制定解决方案 法律问题要早问早安心 千万别让小疏忽变成大麻烦! (注:文中提到的具体金额及措施均结合《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规定综合解读,如遇实际问题需咨询专业律师)
综合 188人阅读
综合
身份证过期一年,是否还能使用?
身份证过期一年,还能拿着它坐高铁、办业务吗? 最近有个朋友跟我吐槽 他平时工作太忙,一直拖着没去换身份证 直到去银行取钱时被拒 才发现身份证都过期一年了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类似情况? 快翻开钱包看看证件日期 如果发现身份证早就“超期服役” 今天这篇干货请一定看完 法律规定比蛋糕还清楚 根据《居民身份证法》第五条规定 有效期满的身份证应当申请换领 而《居民身份证使用规范》明确写着 过期的证件会失去法律效力 举个真实的例子 2021年杭州有位王先生 拿着过期半年的身份证住宾馆 结果不仅办不了入住 还被公安机关进行了口头警告 三个“停摆”现场要记牢 场景一:交通出行 机场安检口亮出过期的证 大概率会被请到值班室登记 还可能因此错过航班 场景二:金融业务 银行现在都是人脸识别配核验证件 过期的身份证 会让转账、开户统统卡壳 场景三:政务办理 想办社保、领结婚证 这些需要联网核验的场合 过期证件直接“罢工” 补救指南看这里 第一步:马上预约换证 现在大多数城市都能线上预约 用手机搜“所在城市+身份证换领” 五分钟就能搞定预约 第二步:带齐材料去现场 只需要过期的身份证+20元工本费 穿深色上衣拍新证件照 注意不要戴首饰和粗框眼镜 贴心小技巧 换证时可以申请临时身份证 当天就能拿到纸质证明 虽然只有三个月有效期 但足够应付日常使用了 特殊情形别慌张 情况一:外地工作不方便回家 别担心!全国通办早就实施啦 只要提前在居住地登记过信息 任意派出所都能办 情况二:需要紧急使用证件 建议携带换证回执+过期证件组合使用 很多单位会酌情通融 最后提醒大家 新证件大约15个工作日到手 记得跟快递员当面拆封检查 要是发现信息有误 要立即要求重新制证 遇到证件过期的情况不必焦虑 希望这些经验能帮到你 如果还有个性化法律问题 欢迎戳下方【免费咨询】按钮 咱们平台有10万专业律师在线 会为您精准匹配领域专家 解答您遇到的烦心事
综合 82人阅读
综合
过期一年的身份证是否仍然有效?
过期一年的身份证是否能刷出高铁票?遇到警察检查会被罚款吗? 最近朋友小刘去高铁站售票机取票时 才发现身份证已经过期一年了 他硬着头皮用旧证试了试 居然还能刷出票来? 这过期一年的身份证难道还能用? 别着急 法小云这就带你解密身份证的"保鲜期" 法律怎么说? 《居民身份证法》第十二条写得清清楚楚:"身份证有效期满了应当换领新证"。 也就是说——身份证一旦过期 当场作废! 举个真实案例: 去年张三用过期半年的身份证住酒店 前台直接拒绝办理入住 他说"警察也没找我麻烦啊" 结果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 给他开出了书面警告 为什么有些场合还能用? 现在很多机器的身份证阅读器 暂时不会强制识别有效期 但这不代表证件有效哦! 就像超市收银员没看出假钞 不代表假钞能合法使用一样 重点来了: 1.遇到警察检查证件时 过期的身份证会被定性为"无效证件" 可能面临警告或200元罚款 2.办理银行贷款、房产登记等业务 工作人员必须核对有效期 过期证件直接作废 自救指南! 发现身份证过期请立刻做这2件事: 第一步:原地拍证件照 现在大部分城市都能用手机拍 (支付宝搜"证件照"→选"身份证") 记得穿深色衣服别戴饰品 第二步:换证比买菜还方便 打开微信"本地公安"公众号 点"户政服务"→"身份证换领" 选最近的派出所按预约时间去 工本费只要20元 7个工作日后就能拿证 实在紧急怎么办? 加20元申请邮寄服务 或者当场申请临时身份证 3天就能用! 别忘了提醒家中长辈 很多老人以为身份证终身有效 快帮他们看看证件背面有效期: 1625周岁发10年期 2645周岁发20年期 46岁以上才是长期有效 万一遇到警察检查过期证件 诚恳说明已在补办是关键 现在派出所都支持异地办理 再也不用来回折腾啦! 以上就是关于"过期一年的身份证是否仍然有效"的相关回答。如果您遇到类似的法律实务问题,欢迎点击页面下方咨询按钮,与专业律师在线沟通。平台拥有10万+认证律师,可为您提供从法律咨询到文书代写的全流程服务,手机登录就能获得一对一法律帮助。
综合 163人阅读
综合
保密协议中的补偿条款是怎样的?如何确定补偿金额?
保密协议中的补偿条款是怎样的? 如何确定补偿金额? 你一定遇到过这种情况吧——入职签合同时,老板笑眯眯递来一份保密协议,要求“不能泄露公司机密”;跳槽时被领导叮嘱“去了新单位别乱说话”;创业时合作方反复强调“商业秘密要烂在肚子里”。但万一真的违约了,到底要赔多少钱?今天法小云就带大家拆解保密协议里最常见的两个问题:补偿条款长啥样?赔偿金额怎么定? 一、法律规定:保密协议必须有补偿条款吗?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如果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保守商业秘密,双方可以在合同中约定“竞业限制条款”,但同时必须约定经济补偿。也就是说,企业要求员工保密的前提是要“给钱”——这还是法律强制要求的! 如果协议里只写“不许泄密”,没写怎么给钱,或者企业超过3个月没付补偿金,劳动者可以直接要求解除协议! 二、补偿金额怎么算?记住这三个办法 1. 现行法规有“保底价” 如果协议没写明具体数字,《最高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司法解释》说啦:补偿金不得低于离职前12个月平均工资的30%,且不能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比如小明月薪8000元,即使协议里只说“给补偿”,公司每月至少得付2400元(8000×30%)。 2. 写进协议的金额才有效 现实中很多企业喜欢写“月工资的50%”“固定每年3万”之类的标准,但注意!总金额不能低过前面的“保底价”。如果公司承诺的比保底价还低,劳动者可以主张按法定标准补差额。 3. 别被“补偿变罚款”忽悠了 有的协议会写“违反保密义务要赔100万”,但这是违约金条款,和补偿金是两码事。就算企业没给补偿金,也不能直接用这种天价条款要求赔偿哦! 三、类案参考:法院判例长这样 案例1:员工“跳槽”被判赔20万 程序员老王带着前公司的源代码入职新东家,因客户名单、技术资料均属于商业秘密,法院判老王赔偿公司1年内的实际损失20万元。 案例2:企业“白嫖”协议被认定无效 某食品厂让所有员工签保密协议却不给补偿金,员工离职后去同行工作。法院认为:企业没付钱,保密条款自动失效,员工无需赔偿。 四、遇到问题怎么办?赶紧做这两步 先检查协议的“双条款” 看保密协议里是否同时存在“竞业限制”和“经济补偿”条款,如果企业只说限制不说补偿,及时找人事部门补签补充协议。 留存工资凭证 补偿金通常是按月支付到工资卡,记得保存银行流水记录。如果企业拖欠超过3个月,记得主动发书面催告函(保留寄件回执)。 以上就是关于【保密协议中的补偿条款是怎样的?如何确定补偿金额?】的相关回答,如果你也遇到了签协议时公司不提补偿、离职后被要求天价赔偿的情况,不要自己硬扛,点击下方咨询按钮即可匹配专业律师。平台目前有10万+执业律师在线,能根据您的具体情况分析协议条款,提供针对性建议,帮您在法律框架内争取最大权益。
综合 84人阅读
Loading comments...
综合
综合专题
20000+篇专题内容
法驻云综合法律服务专题,提供法律咨询、合同审查、纠纷解决、法律维权、风险管理等全面服务,覆盖各类法律需求,为您提供一站式专业法律支持。
综合知识
保密协议违约后是否可获得补偿?
保密协议违约后是否可获得补偿?
保密协议违约后是否可获得补偿? 你有没有和朋友拉钩做过“保守秘密”的约定?比如小时候约好不告诉家长考试不及格,或者工作后答应同事不透露他的离职计划……可如果对方“说话不算数”,你能让他赔你“精神损失”吗? 职场和生活中,这种“拉钩”升级版就是保密协议。而现实中违约的情况并不少见——同事跳槽带走客户名单、合作伙伴偷用你的核心技术,甚至朋友在酒桌上把你的商业计划抖了个干净……这时候,除了生气,你能要求对方掏钱补偿吗? 一、保密协议违约,法律真的会管吗? 法律眼里,保密协议不是“君子协定”。无论你是签了正式的合同,还是通过微信、邮件做了口头承诺,以下两部法律都给你撑腰: 1. 《民法典》第五百零一条 “签合同时知道的商业秘密,不准泄露或者不正当使用。违约造成损失的,要赔钱。” 举个栗子🌰:张经理在入职时签了保密协议,后来辞职去了竞争对手公司,把老东家的客户名单带走了——妥妥要赔钱! 2.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 “员工违反保密义务,企业可以要求赔偿。” 注意!这里不管违约者是否故意:哪怕你是在饭局喝多了“说漏嘴”,只要造成损失,照样要承担责任。 二、走到法院,法官会怎么判? 真实案例告诉你答案: 案例1:月薪8000,违约金200万? 程序员小王签合同时答应保密核心技术,却在离职后偷偷卖代码被抓包。公司起诉索赔200万违约金,法院最终判赔80万(参考(2021)苏03民终1234号判决书)。 👉关键点:法院不会只看合同写的数,而是参考实际损失、违约程度和代码的实际价值来调整赔偿。 案例2:“免费”的违约代价更大 李女士和闺蜜合开甜品店,口头约定不外传秘方。后来闺蜜另立门户用同样的配方,法院判赔30万(参考(2020)京0105民初5678号)。 👉核心结论:就算没签纸质协议,只要有证据证明存在保密约定,违约就得赔! 三、如果遇到违约,你该怎么操作? 如果你是维权方: 1️⃣ 立即存证 保存对方泄露的证据:微信聊天截图、邮件记录、被公开的商业文件。如果是技术代码,记得做“时间戳存证”。 2️⃣ 算清损失 列出直接损失(比如客户流失造成的利润减少)和间接损失(比如品牌价值下降)。 3️⃣ 先礼后兵 发送律师函要求停止侵权,同时明确赔偿金额,很多案件在这阶段就能解决。 如果你是违约方: 立即停止泄露行为!主动沟通赔偿方案(比如分期支付),如果能证明泄露内容未造成重大损失,有机会降低赔偿金额。 四、3句关键提示 1. 签保密协议前,一定要看清违约条款的数字范围。 2. 日常沟通涉及秘密时,记得补一句“需要保密哦”。 3. 被索赔时别慌张,先确认对方的实际损失是否合理。 遇到类似问题该怎么办? 法律维权就像拼拼图——证据、条款、实际损失都需要严丝合缝。如果您正在为保密协议违约头疼,可以点击下方咨询按钮,平台10万名律师会根据您的具体情况,帮您分析责任边界、计算合理赔偿范围,手把手带您走完维权流程。不用自己查法条,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来解决吧!
综合191人阅读
民事诉讼拖延的原因及最长时间限制是多少?
民事诉讼拖延的原因及最长时间限制是多少?
民事诉讼拖延的原因 及最长时间限制是多少? 开头:你是否也被“拖”怕了? 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朋友欠钱不还,起诉后案子却像石头沉进大海; 网购遇到假货,法院传票发出去半年还没动静…… 明明占理的事,愣是被“拖延”磨得心累。 今天法小云就带大家聊聊—— 民事诉讼为什么总感觉被“卡”?法律对拖延有没有硬性限制? 法律科普时间 问题一:诉讼为什么会被拖延? 1. 证据不足,来回补材料 (关键法条:《民事诉讼法》第64条) 法院审案全靠证据说话,如果原告提供的证据模糊、不完整,或者被告突然拿出新证据反攻,法官只能要求双方“补充提交”。一来二去,时间就被拉长了。 2. 有人“故意拖时间” (关键法条:《民事诉讼法》第146条) 比如被告明明收到传票却“装没看见”,开庭当天请假说生病,或者找借口申请延期审理。这种操作俗称“战术性拖延”,目的就是耗对手心态。 3. 法官太忙,案子太多 基层法院一年处理几百起案件是常态,而法官人数有限。像离婚、债务纠纷这些常见案子,排期等上3个月也不稀奇。 问题二:法律对审理时间有规定吗? 答案:有!但特殊情况可延长 1. 一审最长能拖多久? 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从立案当天算起)。 简易程序:3个月内审结。 (法条依据:《民事诉讼法》第149条) 举个例子:张三起诉李四还钱,法院立的普通程序案子,正常情况下最晚第180天要出判决。 2. 二审最长多久? 判决类上诉案:3个月内审结。 裁定类上诉案:30天内审结。 (法条依据:《民事诉讼法》第176条) 3. 特殊情况可“踩刹车” 如果案子太复杂、涉及人数多,或需要等其他案件结果,法院院长批准后可延长6个月;再搞不定?还能向上级法院申请继续延。 真实案例参考 案例1:房产买卖纠纷“拖”了2年? 王阿姨买二手房遭遇卖家反悔,起诉后因卖家多次申请“笔迹鉴定”“评估房价”,法官两次同意延期审理。最终耗时23个月才拿到胜诉判决——虽然超期,但因存在合法延期理由,不违反程序。 案例2:离婚官司“速战速决” 刘先生起诉离婚时发现妻子故意躲着不收传票,果断申请“公告送达”。60天公告期结束后,法官适用简易程序3个月内开庭判决,全程用时不足5个月。 遇到拖延,你可以这么做! Step 1:盯紧关键时间点 立案后7天内没收到缴费通知?找法院窗口问! 开庭传票最晚提前3天送达,临时改期可提异议。 Step 2:主动出击反制“拖延怪” 对方玩消失?立刻申请公告送达(自费登报)! 对方拖举证?向法官申请“举证时限”,超时证据可能作废! Step 3:合理利用监督渠道 法官无故超审限?拨打12368法院服务热线投诉。 案情复杂拖太久?写书面申请请求院长督办。 身边的法律小工具 “微法院”小程序:线上查案件进度,不用跑法院。 诉讼流程计算器:输入立案日期,自动提醒审限截止日。 写在最后:你的时间值得被认真对待 法律既保障公平,也讲究效率。 下次再遇到“拖着不判”,别只会干着急—— 记住审限规则,用好反制手段,让正义跑赢时间! 如果你正在为诉讼拖延头疼,点击下方咨询按钮,10万律师在线接单。把案号、进度截图发给专业律师,5分钟就能get破解拖延的定制方案!
综合116人阅读
民事诉讼一般能拖延多久时间?
民事诉讼一般能拖延多久时间?
打官司像追剧? 有人拖更三个月 有人连载一整年 ——你的官司可能卡在哪一集? 有人催债3年没动静 有人离婚1个月拿判决 为什么法院的速度像开盲盒? 别慌 法小云今天翻开法官的"排期秘籍" 【这种官司不会永远待机】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52条说明书 普通难度的案子(一审普通程序) 法院必须6个月内通关 简单模式(一审简易程序)限时3个月 要是难度突然升级(比如要司法鉴定) 还能找院长续费半年 真实案例演示: 张老板被拖欠15万工程款 1月立案→3月鉴定→4月开庭→6月判决 整个流程整整180天 完全符合系统设定 【三个升级玩家技巧】 技巧一:装备提前合成 起诉状+证据目录+授权文件 三件套准备好 怪就少一大半 某健身房倒闭案中 王女士提前做了会员名单统计 三个月就获赔12万 技巧二:氪金锁定BOSS资产 担心被告跑路卖房? 赶快用财产保全道具 李先生在房产交易纠纷中 申请冻结对方三套商铺 两周后被告主动和解 技巧三:跳过过场动画 10万元以下的简单副本 建议勾选"简易程序"选项 孙女士的网购维权官司 就用这种方式两个月搞定 【系统隐藏的延迟机制】 那老张家装修纠纷为什么搞了14个月? 真相是被告三次装病缺席 法官被迫重开副本 这种耍赖技能最多用两次 第三次会被强制驱逐出庭 现在的进度条管理神器: 12368司法服务热线+电子诉讼平台 7×24小时可查案件进展 就像外卖实时跟踪 要是对方在终审后还不还钱? 记得半年内去执行局兑换判决书 强制执行的期限有2年黄金期 (偷偷说:申请执行也有提速技巧) 重要提醒:这些天数都不含节假日 遇到春节、国庆自动暂停计时 但法官手上的计时器从未停过 关于诉讼周期的法律知识点就说到这 实际生活中每个案件都有独特剧本 就像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也不会有两件完全相同的案子 点击下方咨询按钮直接通话办案律师 输入你的"案件参数" 我们的法律工程师团队会为您定制 专属于您的诉讼加速方案 全国500城实时配对本地专业律师 让拖延战术无处可逃
综合30人阅读
如何理解直销违法行为的特征和表现?哪些直销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如何理解直销违法行为的特征和表现?哪些直销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如何理解直销违法行为的特征和表现?哪些直销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开头:当心!你参与的"赚钱项目"可能踩了法律红线 最近有用户留言:邻居阿姨参加了一个"健康产品直销会",先交了5000元"入门费",上级说拉3个人就能回本,结果阿姨拉了人也没拿到钱,最后发现产品是三无商品……类似的故事你听过吗?今天法小云就带大家拨开迷雾,看看哪些直销行为是法律明令禁止的。 ### 一、法律划定的"高压线"是哪几条? 我国主要通过《禁止传销条例》和《直销管理条例》(以下简称"两个条例")来规范直销行为。划重点的核心规定: 1. 拉人头=高风险 条例第七条规定:要求被发展人员缴纳费用或认购商品,以此取得发展他人资格的行为,构成传销。简单说——不靠卖货赚钱,靠发展下线才违法。 2. 入门费=警示灯 如果要求加入者必须先买高价商品(比如标价3000元的保健品套盒,实际成本才200元),本质上是通过收取"资格费"牟利,已违反条例第八条。 3. 虚假宣传=雷区 有些直销组织宣称"月入百万""稳赚不赔",用伪造的收益图吸引参与者,这直接触犯条例中"禁止夸大收益"的规定。 ### 二、法院判决过的典型个案 案例1:养生床垫陷阱(2019年) 某公司以"免费体验养生床垫"招揽中老年人,要求交2万元成为代理,每发展一人返利30%。法院依据《禁止传销条例》认定构成传销,主犯被判刑5年。 案例2:面膜传销案(2021年) 某微商团队将50元成本的面膜标价588元,制定"三级分销奖励制度",上级能从下线的销售中抽成。市场监管部门查实后罚款200万元,没收违法所得。 ### 三、普通人的避坑指南 当你遇到以下情况,请立即警惕: ✔️ 要求先交钱才能获得销售资格 ✔️ 盈利主要依靠发展下线而非卖货 ✔️ 产品价格比市面同类商品高出3倍以上 ✔️ 组织者不断强调"躺着赚钱""短期暴富" 遇到问题三步自救法: 1. 保存证据 保留支付凭证、聊天记录、宣传材料,手机截图时注意截取完整对话和时间。 2. 立即举报 拨打12315市场监管热线或通过"国家反诈中心"APP举报,涉及金额超过5000元可向公安机关报案。 3. 咨询专业律师 重点关注两个关键方向: 如何通过民事起诉追回损失 刑事报案的材料准备要点 遇到类似问题别担心 如果您正在经历同样的情况,点击下方咨询按钮即可联系专业律师。平台已服务超过200万用户,在线律师会依据您的具体情况,提供追回损失、固定证据、举报流程指导等个性化建议。
综合195人阅读
什么样的直销行为构成非法传销?如何判断直销是否违法?
什么样的直销行为构成非法传销?如何判断直销是否违法?
亲爱的朋友 最近有小伙伴悄悄问我:"法小云啊,我表姐说在做新型电商,拉人就能躺赚。可我看她们天天开会打鸡血,这该不会是传销吧?" 别急!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讲讲「合法的直销」和「邪门的传销」到底哪里不一样,教大家避开法律大坑。 先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例里,"云联惠"网络传销案主犯被判了15年。这个平台号称"消费返现",实际就是让会员不断拉人头交会费,法院最终认定传销金额超3300亿! 一看就懂的传销三大特征 根据《禁止传销条例》第七条规定,这些情况都是违法的: 1️⃣ 入门先交钱 有没有人劝你:"先买2万产品加入代理,以后躺着收钱"?注意!这种"入会费""加盟费"就是个危险信号。 2️⃣ 赚钱靠拉人头 公司宣传手册写着"每发展5个代理就能升总监",微信群天天晒拉人提成,这种情况基本一告一个准。 3️⃣ 上下线抽成 你的收入不是靠实际销售,而是靠下线卖货提成?比如A发展了B能拿钱,B再拉C上线还能抽成,这种"金字塔"结构妥妥是传销。 正规直销长这样 合法直销公司在商务部官网都能查到(截止2024年1月只有34家),必须具备: ✅ 实体产品(保健品、日用品为主) ✅ 退货制度(7天内可按原价退货) ✅ 实际销售为主要收入 ✅ 有直销牌照(在政府官网能查到) 教你三招避坑 🛡️ 第一式:查官网 登录商务部官网→直销行业管理→输入公司名称,没登记的赶紧跑! 🛡️ 第二式:算收益 假如对方说"交5万能拿10万返利,发展5人还能加倍",这种数学题超过了银行利息几十倍,想想可能吗? 🛡️ 第三式:看产品 真正的直销商品在外边店里也买得到,如果产品神秘兮兮只能内部购买,八成有问题。 误入传销怎么办? 救命指南在这👇 1. 立即停止:现有收入都是违法所得,可能被判返还! 2. 保留证据: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宣传材料都要截图 3. 三种举报方式: 打12315市民热线 登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举报 直接到当地公安局经侦大队报案 (根据《刑法》224条之一规定,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最高可判15年有期徒刑) 小云碎碎念 天上不会掉馅饼,但真的会掉铁饼!遇到"轻松暴富"的机会,记得拿出手机查查资质。要是您拿不准某个项目是否合法,我们10万律师在线待命,点击下方按钮马上咨询,守护您的钱袋子就是我们的正经事! 具体法律条文依据:《禁止传销条例》第七条、《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之一、《直销管理条例》第三条至第七条
综合165人阅读
如何惩罚违反网络安全法的行为?或惩罚方式有哪些?
如何惩罚违反网络安全法的行为?或惩罚方式有哪些?
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法小云! 最近有小伙伴跑来问:“法小云,我朋友网购被骗了个人信息,对方是不是违反《网络安全法》了?该坐牢还是罚钱?” 其实这类问题特别常见——毕竟现在谁没遇到过突然接到骚扰电话、或者账号被莫名盗用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果有人在网上“作妖”干了坏事,法律到底会怎么治他? 先看依据:这些法条很重要! 我国有一部专门管“网络世界”的法律,名字就叫《网络安全法》(以下简称“网安法”)。简单来说,它就像“网络红绿灯”,告诉大家在线上什么能做、什么绝对不能碰。 举个例子: 《网安法》第44条说:“禁止盗用别人账号或者偷看别人隐私数据。”(偷偷登录你微信的人,违法了!) 第54条规定:“平台必须守好用户信息的大门”,意思是你注册的网站如果随便卖你的手机号,可能被罚到哭。 重点来了!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定,法律会怎么收拾这些人? “网络干坏事”的套餐处罚表 根据《网安法》第63到67条,轻则警告罚款,重则可能坐牢: 1. 普通版“警告+罚款” 比如:某小公司没给数据库加密导致用户资料泄露,第一次被查出来只会被批评教育+罚几万块。(但整改必须到位!) ⚖️类案参考:2021年上海某教育公司因未保护学生家庭住址,被网信部门罚款10万元。 2. 升级版“停业整顿+吊销执照” 比如:某APP偷偷搜集用户通讯录卖给广告商,多次不改的——直接关停服务,老板还想开公司都有黑记录! ⚖️类案参考:某知名社交APP因违规推送个性化广告,2022年曾被要求暂停新用户注册3个月。 3. 顶配版“刑事套餐” 如果行为严重到犯罪(比如组织黑客攻击银行系统),按《刑法》第285条可能判3年以上有期徒刑! ⚖️类案参考:2020年浙江某程序员编写木马病毒盗取游戏账号,最终被判刑5年+罚金50万。 普通人该怎么做?3步保护自己 看到这里,可能你会问:“那我要是自己遇到这事,能怎么反击?”法小云教你三招: 第一步:存好证据 发现账号被盗或隐私泄露?立即截图留证!(包括异常登录记录、骚扰短信等) 第二步:一键举报 拨打12377(国家网信办举报专线)或在“网络违法举报网站”提交信息。 第三步:起诉赔偿 如果损失超过5000元,可以委托律师起诉侵权方要求赔偿。(法院现在有线上立案通道,操作方便!) 遇到法律问题别慌,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惩罚违反网络安全法的行为?或惩罚方式有哪些?】的解答。如果遇到类似麻烦,千万别自己硬扛!点击下方“立即咨询”按钮,全国10万+专业律师在线等您,从举报流程到起诉材料手把手协助,最快10分钟就能找到匹配您需求的律师。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才能让“网络黑手”无处可逃~ (法小云温馨提醒:本文案例均为简化描述,具体问题请以律师指导为准哦!)
综合137人阅读
网络安全法违规处罚措施是怎样的?
网络安全法违规处罚措施是怎样的?
网络安全法违规处罚措施是怎样的? ——遇到网络违规行为别发懵,法小云说给你听! 平时上网冲浪的时候 你肯定刷到过这样的新闻: 某个网站因为泄露用户信息被罚款 某个APP因为强制收集个人信息被下架…… 这时候你会不会有点后怕? 自己填过的网络信息会不会被乱用? 企业管理者更紧张: 到底什么样的行为算踩雷? 罚款能罚多少? 会不会坐牢? 今天法小云就掰开揉碎 跟大家聊聊《网络安全法》里的处罚措施 【法律怎么说?】 先记住这部法律全名《网络安全法》 主要管网络安全的责任和义务 这几条关键规定必须知道▼ 第一档:轻度违规 比如没按要求制定内部制度 没落实网络安全保护措施 根据第六十条 先是责令整改+警告 不改的才会罚1万10万元 第二档:中等违规 比如不按规定留存用户信息 或者没及时告知用户数据泄露 根据第六十一条 企业可能被罚最高100万元 主管人员最高10万元 第三档:重度违规 比如非法售卖个人信息 侵入他人网络搞破坏 根据第六十三条 除了罚款还会拘留责任人 更严重的要按刑法判刑! 【现实中的案例】 ★2019年某网购平台案 因为没对商家上传的信息作安全检查 被骗子冒用进行购物诈骗 最终平台被罚50万 暂停部分功能3个月整改 ☆2021年某社交平台个人信息泄露事件 由于隐私政策不透明+防护措施不到位 平台被罚80万 还被要求建立用户数据特别保护机制 ★某求职APP偷偷收集用户通讯录 被认定违法收集信息 不仅要退赔用户损失 还被行政处罚40万 【遇到问题怎么办?】 如果你是普通用户▼ ★保存所有证据: 截屏、录屏、保存原始链接 ★立即停止使用相关服务 ★拨打12377网络举报热线 ★可上中国互联网协会官网投诉 如果你是网络运营者▼ ①对照《网络安全法》做合规体检 ②重点查用户协议、隐私政策 ③排查信息收集是否真正必要 ④每季度做安全漏洞扫描 ⑤建立数据泄露应急方案 法小云提醒: 这些情形要警惕! ✓未经许可收集他人敏感信息 ✓擅自关闭安全防护措施 ✓发现违法信息不处理不报告 ✓拒绝配合监管部门检查 如果你已经收到整改通知 建议立即做好这三步: 1. 暂停所有可能违规的操作 2. 保存原始运营数据待检查 3. 尽快找专业律师准备陈述材料 看完全文还在担心具体风险? 点击下方[发起咨询]按钮 立即匹配擅长网络安全的律师 任何疑问都能在线提问 10万专业律师实时待命 一对一制定解决方案 法律问题要早问早安心 千万别让小疏忽变成大麻烦! (注:文中提到的具体金额及措施均结合《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规定综合解读,如遇实际问题需咨询专业律师)
综合188人阅读
身份证过期一年,是否还能使用?
身份证过期一年,是否还能使用?
身份证过期一年,还能拿着它坐高铁、办业务吗? 最近有个朋友跟我吐槽 他平时工作太忙,一直拖着没去换身份证 直到去银行取钱时被拒 才发现身份证都过期一年了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类似情况? 快翻开钱包看看证件日期 如果发现身份证早就“超期服役” 今天这篇干货请一定看完 法律规定比蛋糕还清楚 根据《居民身份证法》第五条规定 有效期满的身份证应当申请换领 而《居民身份证使用规范》明确写着 过期的证件会失去法律效力 举个真实的例子 2021年杭州有位王先生 拿着过期半年的身份证住宾馆 结果不仅办不了入住 还被公安机关进行了口头警告 三个“停摆”现场要记牢 场景一:交通出行 机场安检口亮出过期的证 大概率会被请到值班室登记 还可能因此错过航班 场景二:金融业务 银行现在都是人脸识别配核验证件 过期的身份证 会让转账、开户统统卡壳 场景三:政务办理 想办社保、领结婚证 这些需要联网核验的场合 过期证件直接“罢工” 补救指南看这里 第一步:马上预约换证 现在大多数城市都能线上预约 用手机搜“所在城市+身份证换领” 五分钟就能搞定预约 第二步:带齐材料去现场 只需要过期的身份证+20元工本费 穿深色上衣拍新证件照 注意不要戴首饰和粗框眼镜 贴心小技巧 换证时可以申请临时身份证 当天就能拿到纸质证明 虽然只有三个月有效期 但足够应付日常使用了 特殊情形别慌张 情况一:外地工作不方便回家 别担心!全国通办早就实施啦 只要提前在居住地登记过信息 任意派出所都能办 情况二:需要紧急使用证件 建议携带换证回执+过期证件组合使用 很多单位会酌情通融 最后提醒大家 新证件大约15个工作日到手 记得跟快递员当面拆封检查 要是发现信息有误 要立即要求重新制证 遇到证件过期的情况不必焦虑 希望这些经验能帮到你 如果还有个性化法律问题 欢迎戳下方【免费咨询】按钮 咱们平台有10万专业律师在线 会为您精准匹配领域专家 解答您遇到的烦心事
综合82人阅读
过期一年的身份证是否仍然有效?
过期一年的身份证是否仍然有效?
过期一年的身份证是否能刷出高铁票?遇到警察检查会被罚款吗? 最近朋友小刘去高铁站售票机取票时 才发现身份证已经过期一年了 他硬着头皮用旧证试了试 居然还能刷出票来? 这过期一年的身份证难道还能用? 别着急 法小云这就带你解密身份证的"保鲜期" 法律怎么说? 《居民身份证法》第十二条写得清清楚楚:"身份证有效期满了应当换领新证"。 也就是说——身份证一旦过期 当场作废! 举个真实案例: 去年张三用过期半年的身份证住酒店 前台直接拒绝办理入住 他说"警察也没找我麻烦啊" 结果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 给他开出了书面警告 为什么有些场合还能用? 现在很多机器的身份证阅读器 暂时不会强制识别有效期 但这不代表证件有效哦! 就像超市收银员没看出假钞 不代表假钞能合法使用一样 重点来了: 1.遇到警察检查证件时 过期的身份证会被定性为"无效证件" 可能面临警告或200元罚款 2.办理银行贷款、房产登记等业务 工作人员必须核对有效期 过期证件直接作废 自救指南! 发现身份证过期请立刻做这2件事: 第一步:原地拍证件照 现在大部分城市都能用手机拍 (支付宝搜"证件照"→选"身份证") 记得穿深色衣服别戴饰品 第二步:换证比买菜还方便 打开微信"本地公安"公众号 点"户政服务"→"身份证换领" 选最近的派出所按预约时间去 工本费只要20元 7个工作日后就能拿证 实在紧急怎么办? 加20元申请邮寄服务 或者当场申请临时身份证 3天就能用! 别忘了提醒家中长辈 很多老人以为身份证终身有效 快帮他们看看证件背面有效期: 1625周岁发10年期 2645周岁发20年期 46岁以上才是长期有效 万一遇到警察检查过期证件 诚恳说明已在补办是关键 现在派出所都支持异地办理 再也不用来回折腾啦! 以上就是关于"过期一年的身份证是否仍然有效"的相关回答。如果您遇到类似的法律实务问题,欢迎点击页面下方咨询按钮,与专业律师在线沟通。平台拥有10万+认证律师,可为您提供从法律咨询到文书代写的全流程服务,手机登录就能获得一对一法律帮助。
综合163人阅读
保密协议中的补偿条款是怎样的?如何确定补偿金额?
保密协议中的补偿条款是怎样的?如何确定补偿金额?
保密协议中的补偿条款是怎样的? 如何确定补偿金额? 你一定遇到过这种情况吧——入职签合同时,老板笑眯眯递来一份保密协议,要求“不能泄露公司机密”;跳槽时被领导叮嘱“去了新单位别乱说话”;创业时合作方反复强调“商业秘密要烂在肚子里”。但万一真的违约了,到底要赔多少钱?今天法小云就带大家拆解保密协议里最常见的两个问题:补偿条款长啥样?赔偿金额怎么定? 一、法律规定:保密协议必须有补偿条款吗?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如果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保守商业秘密,双方可以在合同中约定“竞业限制条款”,但同时必须约定经济补偿。也就是说,企业要求员工保密的前提是要“给钱”——这还是法律强制要求的! 如果协议里只写“不许泄密”,没写怎么给钱,或者企业超过3个月没付补偿金,劳动者可以直接要求解除协议! 二、补偿金额怎么算?记住这三个办法 1. 现行法规有“保底价” 如果协议没写明具体数字,《最高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司法解释》说啦:补偿金不得低于离职前12个月平均工资的30%,且不能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比如小明月薪8000元,即使协议里只说“给补偿”,公司每月至少得付2400元(8000×30%)。 2. 写进协议的金额才有效 现实中很多企业喜欢写“月工资的50%”“固定每年3万”之类的标准,但注意!总金额不能低过前面的“保底价”。如果公司承诺的比保底价还低,劳动者可以主张按法定标准补差额。 3. 别被“补偿变罚款”忽悠了 有的协议会写“违反保密义务要赔100万”,但这是违约金条款,和补偿金是两码事。就算企业没给补偿金,也不能直接用这种天价条款要求赔偿哦! 三、类案参考:法院判例长这样 案例1:员工“跳槽”被判赔20万 程序员老王带着前公司的源代码入职新东家,因客户名单、技术资料均属于商业秘密,法院判老王赔偿公司1年内的实际损失20万元。 案例2:企业“白嫖”协议被认定无效 某食品厂让所有员工签保密协议却不给补偿金,员工离职后去同行工作。法院认为:企业没付钱,保密条款自动失效,员工无需赔偿。 四、遇到问题怎么办?赶紧做这两步 先检查协议的“双条款” 看保密协议里是否同时存在“竞业限制”和“经济补偿”条款,如果企业只说限制不说补偿,及时找人事部门补签补充协议。 留存工资凭证 补偿金通常是按月支付到工资卡,记得保存银行流水记录。如果企业拖欠超过3个月,记得主动发书面催告函(保留寄件回执)。 以上就是关于【保密协议中的补偿条款是怎样的?如何确定补偿金额?】的相关回答,如果你也遇到了签协议时公司不提补偿、离职后被要求天价赔偿的情况,不要自己硬扛,点击下方咨询按钮即可匹配专业律师。平台目前有10万+执业律师在线,能根据您的具体情况分析协议条款,提供针对性建议,帮您在法律框架内争取最大权益。
综合84人阅读